- 主题:诸葛亮选择蜀国不仅仅是兴汉室
如果能连续几次击溃对方野战救援部队,那么对方就很难把国力转化成战力了
击退都不行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够呛。魏蜀实力差太多了,就算加上东吴,也远不如魏。
: 曹魏三代都是明主,蜀吴没什么机会。
--
FROM 180.213.91.*
按诸葛当时的情况,想要出仕并不难
也可能真的想“躬耕于南阳”呢
司马懿也不想出山
--
FROM 180.213.91.*
有这种好事儿的情况多了去啦。
大部分新生政权不都是如此?
你说到清,实际上清对明不就是我说的过程?
而实际上,清也没到了溃败被聚歼的程度吧;而清这个时候,也远没有达到“国力雄厚”的程度吧?三藩之乱才结束几年?
当然蜀汉是没赶上
刘备在汉中、关羽在樊城刚赢了几局,徐晃就翻盘了
总体来说,刘备打仗超万人规模后,几乎没有赢过;汉中是靠法正谋划
但几千人规模,刘备是厉害,夷陵都能跑掉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哪有那种好事啊。曹魏这边名将如云,蜀军凭什么连续几次击溃对方野战部队?就跟清灭准噶尔一样,双方都是名将众多,都没出什么大错,但大清这边国力雄厚,败来马上又能组织出一支队伍。准噶尔败一次就要缓个十来年才能再养出一支队伍。这还怎么打。
: 关羽水淹七军有运气成分。只有刘备拿下汉中是双方实打实的PK,刘备打仗确实有两下子,能跟曹操搬手腕。
--
FROM 180.213.91.*
“气数尽了”,属于用玄学指导科学,根本是胡扯
大明在最后几年,还能收到一千多万的税负,哪里就“到处反”了?皇帝无能倒是真的
曹魏三代明主又是从何说起?曹丕、曹睿,也就凑合事儿吧。曹丕的战略眼光,令人瞠目结舌
曹睿。。。明主?你咋定义明主的?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清灭明的时候,大明已经气数尽了。到处反的,老百姓活不下去。摊腐成风,内部矛盾激烈。而皇帝又是无能之辈。
: 但这些情况在曹魏时根本没有,曹魏三代明主,国内安定,人口恢复,哪能用即将崩塌的大明类比呢?
--
FROM 180.213.193.*
气数也就用来解释一下
你敢说一个王朝税收这么多的时候,就要完蛋了?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清末的1911年,税收达到3亿两白银,远超乾隆时期的4000万量。1911年大清气数尽了没?
--
FROM 180.213.193.*
这个解释,靠谱了一些
不过呢,一个王朝的 崩溃,非常复杂
我们很难把一个状态拿出来,说到了这个状态,就肯定要崩溃了
所以意义也就不大了
绕回主题,诸葛亮所做的,几乎就是最优解了,所以他牛逼
但你站结局角度,说他不可能成功,那就没意思了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气数尽了是一种说法,我的理解就是阶级矛盾已经到达了非暴力不可调和的地步,就是气数尽了。
--
FROM 60.29.153.*
这个也对,但也没有用
有点类似。。。。如果你存两百多万到银行,每月就有五千多收入了;
那我怎么又两百万?
你存两个亿到银行。。。。。
有用的是,怎么挣钱
说到你的,就是,统治阶级怎么丧失的这个能力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再加一条,就是非暴力无法调和,同时桶治阶级暴力不足以镇压反对力量。
--
FROM 60.29.153.*
听说过晋惠帝吗?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曹睿是魏明帝,这还不是明主?
--
FROM 60.29.153.*
仁兄真有研究啊,失敬失敬
先说下我的主观点吧,所谓气数,可以这么解释:对王朝统治不利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和王朝面临的风险相关;累计到一定程度后,王朝的出问题的概率就非常大。大到一定程度后,几乎随时崩溃,那么就可谓“气数已尽”了。
当然我并不怎么用“气数”这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不过用的话,大致如此用了
这些因素涉及各个方面,单个因素分析起来已经不容易,综合起来,就更难了
“钱虽然很重要,但分配比钱更重要。如果没有社会主动调节,社会必然会两极分化,穷的穷死,富的富死。”这个是对的,和孟子的观点一致。不过也有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对于国家更加有期盼的是穷人,而不是富人。穷人大部分都希望国家能够“处理贪官”,然后自己能活。
原因的话,大概是他们见识短浅,容易被忽悠吧
不到十里八乡饿死一批,他们都不太会起义
真正起义的,其实大部分根本没有饿死的危机的,是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他们有志。
你举得例子其实有问题。“大明末年,眼看闯王都杀到北京了,崇祯让那些官员捐钱救国,他们都不肯捐。”首先他们捐,也没用了的。黄河一代及西、北,明几乎已经没有军队了,不可能逆转
而且如我所说,富人大部分时候,换个朝代,换个国家,也是富人,给国家捐钱,反而可能变成穷人,图啥?另:你不捐,大家也不知道你多少钱,捐多了,反而可能是祸事。
再说,大部分富人,也是按规则捞到的钱,人家凭本事得来的,你说捐就捐,合适么?
让有能力的人,得到更多财富,本就是“多劳多得”的一部分,你弄成简单对立,显然也不合适
算,先说这么多吧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统治阶级是如何丧失这个能力的?
: 我的理解是钱虽然很重要,但分配比钱更重要。如果没有社会主动调节,社会必然会两极分化,穷的穷死,富的富死。大明末年,眼看闯王都杀到北京了,崇祯让那些官员捐钱救国,他们都不肯捐。
: 所谓阶级也就是财富分配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群。有钱有势的人在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会更富,穷人相反。而且这种优势可以往下传。若干代后,穷人就会活不下去,产生战乱。朝廷必须拿出大量的钱去镇压,这个钱又要从穷人身上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直到一个临界点,这就是王朝气数尽了。
: ...................
--
FROM 111.30.247.*
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如此啊
俄乌冲突,俄乌富翁都跑了
古代也是选择和地主阶级合作的多
典型的是,东汉、曹魏、两晋、隋。。。。
好吧,不典型的,非杀一批富翁的好像也就明?
再有就是ben朝了吧
显然ben朝是例外
大体上,你给富翁杀了,没多久,还得起来一批,意义不大——这才是唯物史观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而且如我所说,富人大部分时候,换个朝代,换个国家,也是富人”。
: 扯淡呢。
: 体现了唯心主义内核。
--
FROM 180.21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