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南北榜的问题由来已久
朱元璋最大贡献是弥合南北汉人,重建国家认同,可惜这些书呆子不懂
【 在 lvarez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章好坏确实可以有主观判断。但关键是一,“圣意”如此明显,还是摋人魔头朱八八的“圣意”,竟然如此没用……二,不仅不揣摩“圣意”,还明目张胆故意选取陋卷呈送,借以标榜没错,这不是明摆着强迫朱八八吃屎么?这么有信心朱八八会吃?换个騜蒂确实很可能就吃了……
--
FROM 223.104.40.41
还是有影响的,,自从北宋灭亡,北方被胡人统治200多年,不少汉人都胡化了,有人都娶寡嫂了,各级官员还认为娶的对,最后是告了御状才解决的。朱元璋看了状子大怒,把各级官员都法办了,然后把这个案例写入大诰,颁行天下,意思就是禁止胡俗,恢复汉人伦理纲常
【 在 lvarez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家认同一直没有问题,元末最先举起义旗要重开大宋天的也是在北方修黄河那些。至于将不侍二主认作最高准则的为元殉葬的,一来南北方都有,二来只是部分儒人,不是绝大部分人,绝大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是文盲。你所谓书呆子一点也不呆 是精致利己主义,明末书呆子集体叛降建虏毫
: 无心理压力……
--
FROM 117.129.56.248
娶寡嫂绝对是胡俗
这个案例是这样,A女许配B男,结果B男先去世了,然后那A女就改嫁别人了,孩子都有了,结果B的弟弟去把女的抢走,A女老公就喊冤,结果各级官员都觉得抢的对,没问题,所以告了御状,是朱元璋认为 不对,不能再娶寡嫂了
【 在 lvarez 的大作中提到: 】
: 瞎扯,胡人才多一点人?谁同化谁?南方不也被说沾染南蛮百越习气风俗么?唐朝甚至北宋本来就没那么多妇贞妇节的把戏,宋明理学很难说更符合汉人民族习惯伦理纲常,礼教束缚是南宋开始的。新中国娶寡嫂难道违反婚姻法了么?新中国是胡俗?解放前,在民间媳妇是自家财产,再嫁
: 迥冢涣魍馊颂铮艹<:吮纠匆裁患父觯棺约涸缍急缓夯钠咂甙税肆恕
--
FROM 117.129.56.248
看了你们的意见,那就是我对大诰这个案例理解有误,朱元璋禁的是强娶寡嫂。在那个案例里,男女双方未成婚男方就去世了,严格来说都不算嫂子,女方另嫁他人完全正当,弟弟去抢亲是不对的,各级官员认为抢亲对,这就更不对了,所以就是,要是自愿嫁弟弟没问题,但弟弟不能强娶,这是不行的
【 在 lily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汉人社会也有这风俗。我们有个同事,江西人,小时候他爸在工地上干活出了事故死了,她叔叔就娶了她妈,她妈又给她生了两个弟弟。
--
FROM 117.129.56.248
宋朝就是糊名誊抄了,考官看不见考生籍贯的,甚至有考官不喜欢某个考生,看文风像这个考生,就给弄掉了,结果搞错了,这个考生最后是状元。状元也是皇上钦点,总不能说皇上有裙带问题吧
【 在 lvarez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说清代。清代山东还可以,6个状元,仅次于江浙皖三省,排全国第四,直隶也有四人,仅少于前面四个。河南差些。清代旗人也有有科举,三个状元,其中一个还是不满汉的状元。
: 两江地区占据半数状元,确实有裙带问题。其他总督区域,湖广五人两广七人四川一人福建三人陕甘一人,也都是完全不配提鞋,更多的不是北南问题,是两江 VS rest of全国……
:
: ...................
--
FROM 117.129.56.248
咱就说科举,确实糊名誊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舞弊,考官不喜欢的考生都中了状元,而且殿试是皇上主持亲自考,皇上更没啥偏向了
【 在 lvarez 的大作中提到: 】
: 糊名誊抄就能避免任人唯亲?你是真幼稚还是故意装傻?必须等誊抄后再舞弊么?提携自己利益集团,不是太过分,也闹不起来,换句话说,闹起来的,基本属于吃相太难看,很难有冤枉的。
--
FROM 117.129.56.248
是,后面是提携,自古都说同乡 同年,考生要拜考官
但糊名誊抄,还是一定程度避免了舞弊,今天高考等也是糊名,禁止做标记,也是一定程度避免了舞弊
【 在 lvarez 的大作中提到: 】
: 科举进身,那是敲门砖。某个考官不喜欢就能说其他考官不提携?都进了殿试了,哪个是白给的?千军万马咋杀出来的?太阳底下哪有新鲜事儿?
--
FROM 117.129.56.248
至少进步了
唐朝就能公开行卷,考官就能拒绝录取温庭筠,至少宋以后没这个问题了,考官也不知道哪个是温庭筠写的,也就不能拒录了
【 在 lvarez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要拿高考比较了,全国卷年代包邮区咋没优势?至少比比两湖,山东河北河南的分数线很难么?
: 我说的关键也不是不形式上反舞弊,只是说以为这种形式能杜绝是幼稚。闭上眼睛当世界不存在是自由。认为封建时代,社会公正,官员都是白莲花也是自由。
--
FROM 117.129.56.248
至少很多人都认为舞弊难多了,以前搞定考官几个人就行了,现在连誊抄的也得搞定
【 在 lvarez 的大作中提到: 】
: 唐朝本来也就不依赖科举,吹牛拍马也能举荐。整个唐朝才两千来个进士。唐朝阶层板结也是症结。阶层能流动当然是进步。进步了不代表没有问题,更不代表你的论据乃至结论没问题。
--
FROM 117.129.56.248
考官不知道是哪个考生的,欧阳修也只能怀疑是曾巩
所以这个制度沿用至今
【 在 lvarez 的大作中提到: 】
: 必须搞定誊抄的逻辑在哪儿?而且,舞弊门槛问提升,有时候能舞弊的反而乐见。单凭誊抄糊名支持不了论点,否定不了封建社会科举的本质。这跟科举制度本身的进步性不矛盾。
--
FROM 218.108.21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