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南北榜的问题由来已久
人家说秦岭淮河为界,汉中都是南方何况仅仅是江北的眉州……
不过这么算朱八八也是北人,是他舞弊,偏袒北人,呵呵……
【 在 lily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按你的说法江南都算了,三苏的故乡眉山恰恰是江北的。还有,不扯宋朝5%了,拿明清的人来凑数了?
--
FROM 114.254.0.*
国家认同一直没有问题,元末最先举起义旗要重开大宋天的也是在北方修黄河那些。至于将不侍二主认作最高准则的为元殉葬的,一来南北方都有,二来只是部分儒人,不是绝大部分人,绝大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是文盲。你所谓书呆子一点也不呆 是精致利己主义,明末书呆子集体叛降建虏毫无心理压力……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朱元璋最大贡献是弥合南北汉人,重建国家认同,可惜这些书呆子不懂
--
FROM 114.254.0.*
瞎扯,胡人才多一点人?谁同化谁?南方不也被说沾染南蛮百越习气风俗么?唐朝甚至北宋本来就没那么多妇贞妇节的把戏,宋明理学很难说更符合汉人民族习惯伦理纲常,礼教束缚是南宋开始的。新中国娶寡嫂难道违反婚姻法了么?新中国是胡俗?解放前,在民间媳妇是自家财产,再嫁族内,不流外人田,很常见。胡人本来也没几个,还自己早都被汉化的七七八八了……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是有影响的,,自从北宋灭亡,北方被胡人统治200多年,不少汉人都胡化了,有人都娶寡嫂了,各级官员还认为娶的对,最后是告了御状才解决的。朱元璋看了状子大怒,把各级官员都法办了,然后把这个案例写入大诰,颁行天下,意思就是禁止胡俗,恢复汉人伦理纲常
--
FROM 222.131.240.*
不要以为汉人就是王公贵族士大夫 礼不下庶人。
已经嫁人了还抢,哪个胡人朝代法律认可?金律还是元律?你要说砝盲,徇私枉砝判案就是允许,那随便。
收继婚,在各个民族中都有,是氏族社会残留,先秦,儒家经典记载批判就很多 蒸报婚,转房婚都有特指的收继关系。都有专有词汇了,还能说不存在?不为儒家所提倡,被批判是事实。但直到直到唐律,宋律,继婚也未被一概禁止,是有条件允许的,真正一刀切禁止收继婚正式元代才有,明文规定。但是,元代是禁止涉及汉人(包括胡汉通婚的情况)的收继婚,也是元初张秀儿案导致明文规定,胡人不许对汉女执行自己风俗。
朱八八为了一个案子,摋掉十几个官员,主要是气忿官员徇私,强抢已再婚的嫂子,这种受贿支持强抢民女案正是出身南方的官员判决执行的,和什么北方胡化有什么关系?而且,没有任何人说这是正常执砝,不是徇私舞弊。大明律随即明文禁止继婚(无论苠簇),收长辈继婚更是要摋头,但是民间默许,主要也是惩罚强迫收继。有明一代继婚案,几乎都是闹出人命的案例……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娶寡嫂绝对是胡俗
: 这个案例是这样,A女许配B男,结果B男先去世了,然后那A女就改嫁别人了,孩子都有了,结果B的弟弟去把女的抢走,A女老公就喊冤,结果各级官员都觉得抢的对,没问题,所以告了御状,是朱元璋认为 不对,不能再娶寡嫂了
--
修改:lvarez FROM 222.131.240.*
FROM 222.131.240.*
科举跟考公不一样。明代科举几乎是普通人(包括士绅)唯一当官渠道。而且读书人,不应召,是犯罪。现在,很大部分官员不是考公出身,可以从各国企干出来。科举本身就是权力分配(分赃)……
【 在 jiangtony 的大作中提到: 】
: 科举本身是公务员考试,和智商没啥关系,其实就是各地考公热度与就业出路不同而已。就像现在山东省公务员占1/3,能说明什么?智商高?不是;政治地位高?恰恰相反;经济发达?没关系。
--
FROM 125.35.85.*
没说清代。清代山东还可以,6个状元,仅次于江浙皖三省,排全国第四,直隶也有四人,仅少于前面四个。河南差些。清代旗人也有有科举,三个状元,其中一个还是不满汉的状元。
两江地区占据半数状元,确实有裙带问题。其他总督区域,湖广五人两广七人四川一人福建三人陕甘一人,也都是完全不配提鞋,更多的不是北南问题,是两江 VS rest of全国……
【 在 jiangtony 的大作中提到: 】
: 科举只是汉族十八省的当官渠道,东北、西北和西南并不需要科举,有自己的晋升渠道。要说烂,确实只能怪到山东河南这种北方人口大省,其它北方省份不在明朝管辖范围内,或者在清代无需科考即可晋升。山东河南这种在明清两代夹在北方省份和江南之间,确实被摩擦qb的没脾气了。
:
--
FROM 219.237.202.*
第一,你说的对,关键之一在于强娶,也不是寡嫂,人家已经嫁人,但关键之二不是官员觉得对,而是贪赃枉法,为乡里恶霸张目,即便按照收继婚婚俗,也是不能强抢已嫁的民女的。书读到狗肚子里,怪不到胡人的风俗也怪不到胡人的法律。第二,根据胡人法律(元律),是明文禁止涉及汉人的收继婚,注意,比之唐宋,更近一步,唐律,宋律都有条件允许一些类型的收继婚(叔嫂收继),并非一律禁止。元明直至清代,都是法律明文禁止继婚,但民间默许,一般不追究。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你们的意见,那就是我对大诰这个案例理解有误,朱元璋禁的是强娶寡嫂。在那个案例里,男女双方未成婚男方就去世了,严格来说都不算嫂子,女方另嫁他人完全正当,弟弟去抢亲是不对的,各级官员认为抢亲对,这就更不对了,所以就是,要是自愿嫁弟弟没问题,但弟弟不能强娶,这是不行的
--
FROM 219.237.202.*
糊名誊抄就能避免任人唯亲?你是真幼稚还是故意装傻?必须等誊抄后再舞弊么?提携自己利益集团,不是太过分,也闹不起来,换句话说,闹起来的,基本属于吃相太难看,很难有冤枉的。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朝就是糊名誊抄了,考官看不见考生籍贯的,甚至有考官不喜欢某个考生,看文风像这个考生,就给弄掉了,结果搞错了,这个考生最后是状元。状元也是皇上钦点,总不能说皇上有裙带问题吧
--
FROM 219.237.202.*
科举进身,那是敲门砖。某个考官不喜欢就能说其他考官不提携?都进了殿试了,哪个是白给的?千军万马咋杀出来的?太阳底下哪有新鲜事儿?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咱就说科举,确实糊名誊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舞弊,考官不喜欢的考生都中了状元,而且殿试是皇上主持亲自考,皇上更没啥偏向了
--
FROM 219.237.202.*
不要拿高考比较了,全国卷年代包邮区咋没优势?至少比比两湖,山东河北河南的分数线很难么?
我说的关键也不是不形式上反舞弊,只是说以为这种形式能杜绝是幼稚。闭上眼睛当世界不存在是自由。认为封建时代,社会公正,官员都是白莲花也是自由。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后面是提携,自古都说同乡 同年,考生要拜考官
: 但糊名誊抄,还是一定程度避免了舞弊,今天高考等也是糊名,禁止做标记,也是一定程度避免了舞弊
--
修改:lvarez FROM 219.237.202.*
FROM 219.23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