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几个节点,抛砖引玉,大家讨论补充一下。
2500多年前,老子《道德经》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顺应天道作为个人行事和治理社会的指导原则,完全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500多年前,王阳明通过思辨,悟出了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典型特点的心法。
107年前,孙中山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进一步发展,强调知行和合,知以导行,行以得知的理念,鼓励个体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几十年前,马唯物辩证引入东大,明确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效应,两者之间的辩证运动。东大学者们历经两次对马论的深刻发展,一次70年代,深化了对认识能动作用的理解;另一次80年代,对真理的大讨论,深化了对实践意义的认识。
然而,上述唯物辩证,始终没有涉及到对群体能动性的发挥。而发展最先进的生产力,已经超出了个体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多个创新主体(产业界、学界、推动理念构想向现实工艺转化的工艺研究界)的主观能动性的梯次发挥。这是从未考虑过群体能动性的教科书马论不能解释的。
但是,这里面有条暗线,人化自然的程度不断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不断提高的贯穿人类文明史始终的一条逻辑线。
--
FROM 218.24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