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常疑惑不解地说:那些史学家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历史的细节?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宫女勒嘉靖的脖子,是不是细节?你是不是也感觉栩栩如生,仿佛你看见的一样?
只要是有画面感的事件,都是很容易传播的,听见的人都很印象深刻。如果有人专门记录这一类事情,那更是没跑。
史学家当然不会知道所有的事情,他们记录的事情也不可能100%正确。但在没有证伪之前,我们对残存的信息,要有十二万分的敬意。因为流失的信息太多了,这些残存的信息无比珍贵。
比如商王高宗武丁,有一个儿子,叫“己”。《史记》没有记载,春秋战国的各家书籍里也没有记载。
偏偏在司马迁死后400年,西晋皇甫谧写了个《帝王世纪》,说:“初,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起之言,放而死,天下哀之”。
皇甫谧的这个记载,看起来就是个瞎编的故事,因为没有任何其他文献提到武丁有个儿子叫“己”。
然后,甲骨文证明了这件事:武丁之子祖庚和祖甲两位王的卜辞里,曾经祭祀一位“兄己”。祖甲的儿子庚丁,称父亲的“兄己”为“小王父己”;最后两代商王帝乙和帝辛(纣王),又称之为“祖己”。这位名叫“己”的王子,一直受到后世商王的祭祀。从母亲早死来看,说不定他就是妇好的儿子。
--
FROM 111.2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