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大禹治水一个疑问
浙东宁绍平原一带关于大禹治水的遗迹很多
杭州西南的余杭区,就有一条“禹航路”
有一种说法(可能追溯到晋时期),“余杭”名字的来源,就是“禹航”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大禹治水的时代大致和浙东卷转虫海退时期相仿
先人看到曾经被大海淹没的平原重新出现,就构想了有位神话人物帮助实现
后来就和中原一带的神话慢慢结合起来了
【 在 kenhei 的大作中提到: 】
: 去年去了绍兴,闲暇时去孑民图书馆翻看了当地的一些史志,说大禹是吴越地区的、治理的是吴越地区的水患。
--
FROM 122.246.66.*
嗯 说法很多
确实有部分人认为余杭、余姚里的余字是古越语的盐的意思
当然还有别的说法,现在并没有可以信服的通用说法
我也觉得余杭通“禹航”有牵强(查了下来源是晋人写的《郡国志》)
但是宁绍平原一带与大禹治水相关的说法是古已有之了
与海进海退的关联性从逻辑上是讲得通的
【 在 freesoul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说法不靠谱,江浙一代以余开头的地名很多,这是百越语言的遗留,百越语系的特点就是
: 人名、地名中修饰词在后面,前面是主名词,什么余啊姑啊可能就类似村啊庄啊之类
--
FROM 122.246.66.*
现代认为尚书禹贡成书在战国时期,距离其描述的大禹治水已小两千年
所以其记述的东西不可避免了带有当时人的观点(黄河中心)
【 在 Demigod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禹治水的场景显然跟海洋没关系,从治理描述看就是黄河
--
FROM 122.246.66.*
嗯 谢谢 你可以分享下你的观点
各地禹迹很多 因为专业关系多少看过一些 对浙江一带接触也有些
个人觉得海侵海退的观点是有逻辑的,不能算牵强附会
先人的水利工程可能没有后人想象的规模那么大
用后世的水利工程做类比,也有自身的缺陷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估计你没有仔细读过《禹贡》
--
FROM 220.188.167.*
不是太理解。您是想表达,年份能对上,因此是在兖州吗?
现代学界主流认为禹贡是战国后期的人托名大禹提的治理方案
所以不可避免带有当时人的倾向,缺少更早更充分的证据证实
大禹时代还属于半信史半传说的阶段
更大的可能是并没有具体的位置指向,所谓“水利工程”可能也是相当简单的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十有三载乃同
: 你把这句话理解透了,你就知道哪里是真有禹迹了。
--
FROM 220.188.167.*
和大禹相关的文化遗迹
比如会诸侯的“涂山”,在河南、安徽、浙江、四川、重庆都有
各有相应的大禹文化广场、禹迹路、大禹像等等
【 在 Demigod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哪些“禹迹”?比如?
--
FROM 220.188.167.*
涂山氏主流的看法认为是淮夷集团,在徐州
目前勉强算有考古证据支持的是安徽蚌埠怀远边上,现在设了个禹会区
当然浙江绍兴、重庆这边的涂山也是搞得有声有色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家就只在兖州花了十三年时间扶植了一个能跟冀州虞舜集团对抗的涂山氏集团。
: 其他地方要么没有去,要么就是派小弟和马仔去的。
--
FROM 220.188.167.*
嗯 九节狸是适应亚热带或热带气候的动物
理论上 至少是秦淮一线以南分布的
蚌埠禹会区的涂山在淮河南岸,是有可能的
【 在 yfsx 的大作中提到: 】
: 徐州有九节狸吗?
--
FROM 220.188.167.*
哈哈,其实就是文化遗产分布
宋代有禹迹图,借用禹贡,其实就是疆域图的一个代称
国内应该是从绍兴这边开始搞的,借用了这个名字
有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中国禹迹图,主要就是相关文化遗产的分布
大禹本身也是个半信史半传说的人物,说是个文化符号也没啥不妥
【 在 Demigod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好像不叫遗迹吧……那样算的话,美洲大陆有一堆古希腊古罗马或中世纪欧洲的遗迹?
--
FROM 220.188.167.*
这是说法之一,不过准确的关系,恐怕目前并没有人知道
实际上有不少人认为禹是神话人物,其与夏的关联,是先秦时代人的一种构想(相距至
少也有1500年)
有兴趣可以去绍兴、重庆、蚌埠等地的大禹文化馆,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今天的人来看,作为先人治水精神的反映,更有意义些
【 在 kenhei 的大作中提到: 】
: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
: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 无论如何离浙江都远得很,以那时的生产力水平看,禹压根就没去过浙江!
: ...................
--
FROM 183.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