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标准的四合院~~
最后边一排,一个功能是挡冬天的北风,另一个功能就是储存物品,比如粮食,暂时不用的家具啥的,有的还会做马厩,就看建的标准了。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后面是茅房吗?
: 洹
--
FROM 111.30.222.*
你把标准解释得如此泛泛,那也就没有必要就此讨论了。
另外既然谈到建成预期,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预期,都是根据自己手头的财力来决定的。
【 在 flukeox 的大作中提到: 】
: 1、标准这个东西,在于不同的人,前面我已阐述~ 你拿别人的院子来当标准也没啥。
: 2、我主帖的标准四合院,要符合大家对四合院建成的预期,就是到宅的最基本水平。可以称得上宅子了。距离大宅,那还差的远。就已经是一个普通人在当时社会中最高的幻想了,一如现今的别墅。
--
FROM 111.30.222.*
如果是马厩的话,主卧不一定开后窗的,也不做穿堂。过去的话也是从旁边小田井游廊那里拐进后院去。
而且,做马厩也不是全部用来养马,通常是靠边上一间开放式的,只养一两匹马供主人出行时候骑行用。加上平时有仆人照顾打扫,不会味道那么重。换句话说,未必有屋里的马桶味道更重。
如果条件差一点的话,可能还有开放式的柴房啥的。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不应该,离主卧太近,味道能飘过去。
--
FROM 111.30.222.*
你前边不是也举了两个例子么?有寒门,一进院,有小户,二进院。
其实到了二进院,已经是有阶级跨跃的苗头了,典型的标志就是内外院分割,开始有男女以及主仆之防。通常有向上攀升欲望的人家从现在开始就有所注意日常行为了。
到了三进院,有些明显的东西变得更隐蔽了,首先就是物质需要更加的丰富,典型的就是最后的罩房,虽然许多时候不会重点讨论,但是其出现意味着家族财富已经超越了正常的需求,需要额外的专门存储之地,类似于出现的专门的库房。而南倒房仆役房间的隐性增加以及大门边小私塾的出现,也意味着主人家的财富和地位。
我前边说过,到这种地步,意味着主人已经完成阶层跨越,过了某一个隐形的门槛,这不是一般百姓能够肖想得。
跨过了这个基本门槛再之后就是zz地位提升的追求,行为准则的细化。比如四进院,就把女眷再往后推一层院子,原来用来居住的二进院变成了接待办公的地点,因为zz地位到此,已经不能在倒座房去接人待物了,那是对人对己的不尊重。
更之上的五进乃至带园子的,甚而至于到王府层次,每一层次都是一个zz地位跃升的表现。
古时候对住房标准控制得是很严格的,这个标准是要跟zz地位严格挂钩的,你如果不小心用了超过你地位的标准规制,那叫僭越,要倒霉的。
不像现在,你只要有钱,你就可以大平层大别墅随便买。
至于你所说的渴望更高更强,四合院并不是预期,自己的阶层跃迁才是预期,你的院子只是向他人展示你所在阶层地位的外在表象。
【 在 flukeox 的大作中提到: 】
: 之前就已经诠释过了。
: 谁不渴望更高高强更好呢?那建成什么样才算是符合预期的四合院呢? 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标准。哦,建成这样,嗯,这家已经可以了。~~
: 因而,如果只是一进,那未免还有点不到位~ 如果再往上到宅的级别(大三进),那已经是普通大众突破之上的天花板了,不好成为普遍的标准。
: ...................
--
FROM 111.30.222.*
入门级三进院子达不到一妻两妾的阶层。
最简单的,东西厢房,是给子女住的,正妻住正屋,妾赶去耳房么?那主人的书房又没了。这对于有爬升要求的人,是不能忍的。更不可能接受刚刚过了门槛就停滞的结果。还是那句话,zz地位决定院子的规模,而不是院子的规模决定zz地位。
看院子猜地位,是在旁观的人眼里的依据,比如普通百姓,看到一进四合院,会说,这是个普通人家(这里的普通百姓也不是指搬砖的这一阶层的人),看到二进院子,就会有些肃然起敬,这家可能会出有志气的读书人,看到三进院子就会说,这家有了有地位的读书老爷,不能轻易招惹了。再看到更大的院子,就要战战兢兢了。
没有读书机会的百姓,一般不会去肖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建造这种宅子,而有读书机会的人会去肖想自己什么时候有资格住进这种规格的宅子。
【 在 flukeox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大体上到宅入门的级别,小的三进四合院,大概500-600平。
: 我觉得我发的三个链接视频差不多说的很完整了。
: “到了三进院,……意味着主人家的财富和地位。我前边说过,到这种地步,意味着主人已经完成阶层跨越,过了某一个隐形的门槛,这不是一般百姓能够肖想得。”
: ...................
--
FROM 111.30.222.*
关于这个房屋面积,我昨天又想了一下,确实很难理解,为什么骑着入门门槛的院落会成为明清最常用的形制。
明朝还好说,官员的明面上俸禄是不高的,这是重八定下来的政策,乃至到后来某位皇帝懒政之后,官员们更是没有了继续上升的机会,以致最后文官们串通起来跟皇帝玩心眼子,所以在京中下层官宦基本就入门后停止扩建。
但是清朝照理是不应该的。
然后,我看到了一个词,旗人,然后又想到一个词,铁杆庄稼,忽然就想通了。
清朝入主北京,一大批拥进来的旗人最后受到限制,没有上升的机会了,但是因为他们身份的问题,社会地位又不能给太低,开始还是都有分田地,但很快大部分不善经营的人都把地卖掉了,每年每月固定领取国家库房发放的物资,吃喝不愁,但是大富大贵没有,又被限制了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基本每天吃喝玩乐,提笼架鸟,被称为铁杆庄稼的一群人。这一大群体成了基本形制三进四合院的主要住户,那样就说得通了。
【 在 flukeox 的大作中提到: 】
: 脱离房屋面积说,确实有点对不上。不过还是很感谢讨论,一些本来我也没那么清晰的也更清楚了。
--
FROM 111.30.222.*
也不单是入门级,还得有足够的数量支持。
确切地说,在这第三进院落上,本来吧,应该是处于半山腰的位置,一进院落才是真正金字塔基座。
但是呢,架不住两点,
一是,环境先淘汰掉一部分,让金字塔基座大部分疏散到帝都之外,提升了门槛高度。
二是,在这个环境中再制造出一批具有一定数量的座石形成一个新的基座,以维持更上层塔尖的稳定。
但是这一部分新基座,又不能变成纯基座,所以把原来基座的碎石保留一部分堆在这新基座的周边,让他们保留一定的心理优越感,觉得自己并不是基座。碎石基座其实类似于旧铁路的道砟,用于缓解上层来的压力。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正常吧,金字塔理论,当然入门门槛的最常见流行。。
--
FROM 111.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