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李白没有考中科举是什么故事。
说得很明白,李白出身太低,没有资格参加科举。
他“屡试不中”的资格都没有。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扯远了,李白就没参加过科举,并不是参加了屡试不中。
:
--
FROM 111.76.201.*
这也只是猜测,逻辑上也有漏洞。如果李白的出身连参加科举都没资格,那他的出身还能做官吗?他为什么有幻想能直接做官呢?
参加科举对出身的要求,总不会比做官还高吧
【 在 chinesehero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得很明白,李白出身太低,没有资格参加科举。他“屡试不中”的资格都没有。 ...
--
FROM 124.64.19.*
杜甫也没考中 还有很多诗人考了很多次 到四五十岁才考中
--
FROM 202.99.213.*
唐朝不参加科举做官的大有人在,但至少中了进士更容易当大官。
狄仁杰明经及第,张柬之进士及第,王维进士及第,韩愈登进士第。
你去查查他们的出身家族,都不简单。
李林甫、杨国忠却又都不是进士,没有参加科举,照样能当宰相。
网上资料很多,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你自己去查阅一下就了解了。
到了明清科举也不是唯一当官的路径。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也只是猜测,逻辑上也有漏洞。如果李白的出身连参加科举都没资格,那他的出身还能做官吗?他为什么有幻想能直接做官呢?
:
: 参加科举对出身的要求,总不会比做官还高吧
: ...................
--
FROM 111.76.201.*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陈寅恪说把
: 李白是商人子弟
: 不能科举
这厮一个历史发明家,整天盘算者投降裕仁,丫懂个锤子历史。
李白是不屑于卷做题家这条路。
--
FROM 49.72.61.*
你好像根本没搞懂我在说什么。
不去考科举,和不能参加科举是两回事。
你说的李林甫、杨国忠,他们很明显是“不去考科举”,并不是因为出身问题“不能参加科举”。
而李白,你和很多人是认为他出身有问题而“不能参加科举”。
我给你说的逻辑问题是,“不能参加科举”的坏出身,朝廷还能让他当官吗?
【 在 chinesehero 的大作中提到: 】
: 唐朝不参加科举做官的大有人在,但至少中了进士更容易当大官。
: 狄仁杰明经及第,张柬之进士及第,王维进士及第,韩愈登进士第。
: 你去查查他们的出身家族,都不简单。
: ...................
--
FROM 114.246.109.*
“不能参加科举”的坏出身,朝廷还能让他当官吗?
当然可以。
我前面说过,当官不是科举这一条路啊。
中国历朝历代,从汉朝举孝廉等等到清朝,都有推荐当官,如果有大官给你推举背书,你不参加科举也能当官。
唐朝人为什么热衷于“投卷”?就是希望得到大官的推荐。
那他们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其中有很多就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考了也白考。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好像根本没搞懂我在说什么。
: 不去考科举,和不能参加科举是两回事。
: 你说的李林甫、杨国忠,他们很明显是“不去考科举”,并不是因为出身问题“不能参加科举”。
: ...................
--
FROM 117.43.124.*
李白出身低无法参加科举,但他当的供奉翰林不是官吗?
出身低,不能参加科举,当然也能当官。
关于非科举入仕的途径,在唐朝,除了科举,还有门荫、军功、隐士、流外入流等途径。其中,隐士入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途径。
在具体人物方面,李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因商人之子身份无法参加科举,但通过诗名和玉真公主推荐入仕,供奉翰林。然而,他最终并未担任高官,更多是文学侍从的角色。杜甫则屡试不中,一生未获高官,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好像根本没搞懂我在说什么。
: 不去考科举,和不能参加科举是两回事。
: 你说的李林甫、杨国忠,他们很明显是“不去考科举”,并不是因为出身问题“不能参加科举”。
: ...................
--
修改:chinesehero FROM 117.43.124.*
FROM 117.43.124.*
关于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局限性,尽管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完善,旨在打破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但实际上,贵族势力仍然强大,科举更多成为士族巩固地位的工具。据《新旧两唐书》记载,唐朝289年间共有141位状元,其中仅5人被归类为“寒门”,但他们的背景其实并不贫寒,多为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在830名进士中,70.96%来自士族大姓,15.91%为寒门子弟,但这些寒门子弟也大多属于“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或“曾经的名宦之家”,真正贫困的家庭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机会非常渺茫。
--
FROM 117.43.124.*
关于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局限性,尽管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完善,旨在打破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但实际上,贵族势力仍然强大,科举更多成为士族巩固地位的工具。据《新旧两唐书》记载,唐朝289年间共有141位状元,其中仅5人被归类为“寒门”,但他们的背景其实并不贫寒,多为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在830名进士中,70.96%来自士族大姓,15.91%为寒门子弟,但这些寒门子弟也大多属于“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或“曾经的名宦之家”,真正贫困的家庭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机会非常渺茫。
--
FROM 117.4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