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当年韩信没有任何战绩,刘邦就敢让他做统帅?
首先,是基于对萧何的信任。萧何的能力和眼光,刘邦是懂的。人这辈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总要在某些场景下让渡一部分主动权(也会有相应的风险),否则你在成事之前就先累死了。刘邦懂得什么时候该让渡,以及如何让渡,让渡多少。刘邦身边围那么多人为他效力,韩信并不是个例,
【 在 faf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啥魄力啊?
: 以后两千年再也没有了吧
:
--
修改:whx83 FROM 221.219.106.*
FROM 221.219.106.*
诸葛亮是个强实践的领导,他不管是在顶层把握大方向,还能给出一二三的实践步骤。手下人照着做就行。所以,他跟马谡讨论问题,马谡往往不会涉及太多实现方法的言论,即便他说出一些不靠谱的实践方法,也都能被诸葛亮无形中纠正。但最终战果会给马谡一种错觉:我说的(大方向)方案,丞相都听,且听了都好使,我牛吧?可真让他独当一面,亲自去操刀哪些实践,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赵括也一样。他的牛,大都是停留在嘴上。
真正打仗的基本功,他爹比他强多了。而赵王显然比赵括还不接地气,对打仗的实践层面了解更少。
作为下属,不同风格的领导,你能从他们身上学什么,需要学什么,自己心里得有点13数。一件事情做成了,这里边到底有哪些是自己的贡献,心里更得有点13数。
【 在 wodexiaomaji 的大作中提到: 】
: 诸葛亮经常和马谡探讨,也失算了
:
【 在 fafe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么厉害
: 一问就知道了
: 那赵括咋没问出来?
--
FROM 120.246.29.*
萧何也许不会临阵指挥,但也不等于他对打仗毫无概念。
首先,和他一起追随刘邦干大事的可有一大帮会打仗的,日常打交道、熏陶,熏也得熏得有一些基本概念了。韩信什么样,他和身边其他将领一比较也能比较出个一二来。
其次,不管是萧何干的后勤,还是韩信们干的前线干仗,说到底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技术做到一定程度,会有很多东西是想通的。
就好比我打星际很菜(APM<150),但我看的多啊,一场对局(哪怕我不知道对阵的是谁跟谁),我看个开头几分钟,也能对双方的水平有个大致的判断。
【 在 fafe 的大作中提到: 】
: 萧何其实也不懂打仗
: 萧何认识韩信的时候,韩信没啥战绩吧?
: 萧何为啥这么鼎力推荐韩信?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
智囊团有用,但您也把智囊团看得太高了。可能是《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了,我们大都对智囊团的作用有所高估。事实上,做主将的,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牛人给什么锦囊妙计,更多的是N个牛人给出N个锦囊,你怎么选?打仗最终还是要靠主将的一些特质来做决策。
赵奢以前是做收税官的不假,可他做收税官时就以执行政策的刚度文明,连平原君手下敢抗税的人都砍了9个。这种能力平移到治军上就是军纪严整,可以无缝对接。(这在阏与之战里就有所体现。)那些名留青史的名将,哪个在娘胎里打过仗?还是说转世前喝的孟婆汤过期了?做将军当然要学习一些基础军事技能:怎么选择行军路线啊,粮道怎么保障啊,怎么扎营啊,扎营怎么设岗哨啊,甚至是怎么挖粪坑啊……但决定其能成为名将的,一定有一些先天特质在里边。
【 在 mazz 的大作中提到: 】
: 赵奢在阏与一战成名之前只是个收税官,根本没打过战,那时候贵族主要还是靠门客做智囊团,这个团队是可以继承的;
: 而赵括本质上是执行赵王的战略,事实上赵奢他老婆也不看好,只是按捺不住儿子建功立业的冲动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