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后羿射日对应的是上古时代的一次陨石撞击
汉代文学家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扶桑,在东海之东岸,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广狭浩瀚,与东海等。扶桑在碧海之中,地多林木,叶皆如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扶桑居中,明白么?
: 你是在哪篇具体文献看到扶桑为东?
:
--
FROM 220.195.78.*
山海经·海外东经里记的扶桑树,本身就是记的东边的事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再过过脑子,想想这东西跟《山海经》里的扶桑差了多少?
: 东方朔自己去过东海东岸么?
:
: ...................
--
FROM 220.195.78.*
问了一下豆包,豆包的检索数据凭向于大陨石坠落。
陨石撞击的气候模型
人人文库的气候研究指出,直径超过 1 公里的陨石撞击可释放相当于 100 亿吨 TNT 的能量,导致大气中形成持久性气溶胶层。若撞击体含有大量冰质成分(如彗星),其汽化后释放的水汽可能引发区域性暴雨。模拟显示,这种气候扰动可能在撞击后数年内导致北半球降水增加 15%-20%,与中国中南地区石笋记录的 4.2 千年事件湿润期吻合。
千年事件的区域差异
维基百科资料显示,4.2 千年事件(约 4200 年前)以全球干旱为特征,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石笋研究发现,同期长江中游地区降水显著增加,甚至出现洪涝灾害。这种 “南涝北旱” 的格局可能与陨石撞击引发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关 —— 撞击产生的冲击波改变了东亚季风路径,导致降水带南移。
洪水传说的跨文化印证
全球 49 个文明的洪水传说中,有 27 个明确提到 “十日并出” 与洪水并发的场景。例如,古印度 “死丘” 爆炸传说描述了 “天火降临引发洪水”,其地质特征与陨石撞击后的高温熔融现象一致。这种跨地域的叙事相似性,暗示陨石撞击可能是触发全球气候突变的共同诱因。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是,其他的文明有没有类似原型依托于陨石的神话故事?
: 比如七仙女的故事,世界很多地区都有类似的7-1的神话故事,有人推测可能对应了某次某个天区的7颗星(一个星座?)中的一颗出现了减员的天文现象。
:
--
FROM 220.195.78.*
豆包的检索数据更支持大陨石说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别瞎想了,找个时间去一下 贾湖遗址博物馆,
: 看看中国人9000年前的房址,看一看支撑房屋的柱子留下的洞洞,
: 那里面都埋了乌龟用来奠基。
: ...................
--
FROM 220.195.78.*
豆包的关键证据是27个文明记录了这次事件,并不是只是中国观测到。所以基本可以确定为大陨石坠落的天象记录。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别指望这东西能理解上古文献,
: 豆包包括当下所有的AI都不过是一只比较高级的鹦鹉。
:
: ...................
--
FROM 220.1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