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康熙生世之谜:基因标记证据引发的猜想辨析
一、基因标记引发的猜想
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在全国征集爱新觉罗家族样本,有两家远支提供完整家谱证明。
当时这两家测出Y染色体,是C-M504下游一支。测算结论是:爱新觉罗家族y染色体遗传标志为C-F14749。
问题来了。
清西陵光绪帝残骸检测到y染色体属于O1b-F1759,和爱新觉罗家族毫无关系。
且这种标记只分布在汉族,也就是说,光绪帝载湉在血缘上不属于爱新觉罗家,而是地地道道汉人。
爱新觉罗家族做皇帝那支,从某代开始就不是满人而是汉族。
唯一问题是从哪代开始被换种。
--
修改:zxq1974 FROM 111.43.26.*
FROM 111.43.26.*
光绪之父是道光第七子,皇家管理很严,记录也很严谨,在王府里换种难度太高,几乎不可能。
继续往上推也一样,每代都有记录,要换种难度太高。
一路向上追索直到康熙。
康熙生后由于生天花,由奶妈陪伴出城躲避,离开过宫廷。后来“天花痊愈”,但是脸上生了很多麻子,“容貌大改”,顺治死前他才回到皇宫。
生后因为天花远离人群,身边只有几个贴身保姆。一个婴儿得天花还能痊愈,痊愈后脸上都是麻子相貌大改,过了好几年后顺治死了才回皇城……
康熙生世有问题乃至被调换可能性直线上升。
围绕清宫的民间野史传闻颇多,与康熙生世相关的也不少。其中,香港武侠小说采用野史传闻或自行编造的多尔衮谋弑皇太极、康熙弑父等等情节,大多绕不开孝庄太后这个女人,也流传最广。
这些野史传闻小说情节中涉及到康熙生世的最离奇猜想是:
皇太极曾用大玉儿诱降洪督师,导致两人日久生情。
皇太极死后,大玉儿荣升太后(孝庄),与洪督师更加恩爱,纵情过度怀孕。怕多尔衮发现,又暗害多尔衮(戎马一生坠马而亡),生下康熙养在宫外。
恰逢顺治之子得天花死了(也可能死的蹊跷),大玉儿李代桃僵,用早就养在宫外的康熙顶替,名为奶孙,实为母子。
由于相貌和年龄对不上,一直以天花名义没有回城。
顺治知道此事,但是孝庄势大,他只能试图与董鄂妃生个新太子,结果董鄂妃生的娃死了,怎么死的也很蹊跷。
随后孝庄强令刚生产并且受了丧子打击的董鄂妃伺候,过度操劳导致董鄂妃病情加重过世。
顺治又气又急,24岁就跟着董鄂妃死了(又是天花)。
孝庄与洪督师之子,康熙,回城即位。同时名义上的生母孝康太后立刻就死了,死时才24岁。
满清忠臣鳌拜对顺治忠心耿耿,想废掉康熙,“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清”。却被其实已经成年的康熙、孝庄母子合力干掉。
后来孝庄不肯和皇太极合葬,想和洪督师合葬,无奈太过惊世骇人,康熙作为人子两面为难,忠孝难以两全,拖了37年没有处理。
上述这类猜想,因为既有基因标记对比的明确证据,又在史料记载中有各种反常情况提供旁证。虽然细节上明显存在各种漏洞疏忽关键错误,但逻辑上也仍有相当合理性。
把当事人换一下,诸如孝庄太后可能接触到的相貌清秀年轻御医郎中、侍卫。虽然政治上恶趣味下降,但情节甚至更合理概率更高。
将老牌子汉奸洪承畴拉进后宫来作为孝庄太后老奸夫,除了更进一步搞臭老汉奸与蛮虏后宫秽乱形象的政治需要、恶趣味,原因不过某幅据说是洪承畴画像与康熙画像存在相似处。
但要让战战兢兢六十岁老汉奸秘密进宫侍候寡妇,还要生出儿子来篡位篡国,根本就没有任何可能性、合理性。
年轻守寡的蒙古贵妇孝庄太后大玉儿,无视汉族礼法伦理,按蒙古满族"收继婚"等等习俗,因为当时政治现实环境为了政治需要而下嫁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本来就是客观史实。
但跑去找老牌子老汉奸洪承畴做奸夫,就毫无可能。
--
修改:zxq1974 FROM 111.43.26.*
FROM 111.43.26.*
二、冒襄、董小宛、孝庄为康熙生父母的辩析
康熙生世成谜,在清代近代早就有野史记载、民间传闻。那时并没有什么基因标记证据,也没画像比对引发猜测。
最主要野史传闻,其起因其实有些荒谬,误将栋鄂氏董鄂妃与董小宛牵扯一起。满族栋鄂氏董鄂氏与汉族董姓,因一个"董"音字相同而附会成故事。
这故事发展到最后,关键环节就是有孕在身董小宛入宫后,变成顺治宠妃董鄂妃,让顺治喜当爹。于是冒襄与董小宛就成了康熙亲生父母。
一些文章如《冒襄与董年是康熙亲生父母》之类,从各种史料乃至诗文细节中去断章取义、附会强牵。他们发明事实、制造历史兴趣,比善于制造文字狱的康麻子、弘历还热烈。某种意义上,也算狠狠地报复了文字狱大发明家康熙玄烨。
现代基因标记提供硬证据,爱新觉罗家族与康熙一系帝王及冒襄本人画像上有巨大差异和各种相似,又提供软旁证。甚至雍正与冒襄通过传世书画提供的丝藕联系,也造成孙儿肖祖弱证明。
甚至董小宛并非康熙生母的考证,也不足以削弱改变冒襄是康熙生父嫌疑。
冒襄如果是康熙生父,董小宛即使不是康熙生母,那也是关键中间人物。
于是顺治康熙乃至延伸到皇太极三朝的明末清初时代,满清宫廷内另一个颇有神秘性关键女性苏麻喇姑也出场了。
董鄂妃与董小宛相关联处在董字,苏麻喇姑与董小宛关联处在侍女身份与"苏″字乃至″姑″字。
董小宛原籍姑苏,入宫后各种原因成了刚生下就抱出宫的幼儿康熙保姆,与做过康熙奶妈的曹寅母亲孙氏相伴。于是,这个″苏麻喇姑″,就成了那位姑苏来的姆妈董小宛。
同为侍女身份的苏麻喇姑,一直伴随的是布木布泰我孝庄。做过妾侍的董小宛,一直关联着冒襄。
作为中间人物,在冒襄与孝庄之间,成了最合适的信息沟通牵线搭桥任务执行者。
明末清初战乱,才名艳名冠绝当时的董小宛被掠、被半送半掠、辗转入宫都有很高概率。
但她入宫后还能辗转变身成董鄂妃之类顺治宠妃,就毫无可能。多年后还要凭借宫中宠妃身份携带有冒襄基因的受精卵,让顺治喜当爹,这难度冲突天际完全天方夜谭。
但如果只是她入宫后成为大龄宫女,取代或与孝庄身边原有的苏麻喇姑,有时二而一,有时一而二。
概率却很大,难度并不高。
尤其的,这个结果也许甚至并非她本身在时代大潮下随波逐流、风云变幻中夹缝里求存时被动造成,而是幕后历史大玩家主动安排下创造出的一种可能选项,一条事先预备的早有长期布局规划的成功操作。
可能吗?
有可能的。
基因标记证据明确,顺治康熙期各种反常也非常明显,两者构画了康熙亲生父母存在嫌疑。
而孝庄是其生母,有相当高概率。证据比较明确,逻辑相当合理。
即便他生父是谁还难以确定,但他生母是孝庄,比起史料中所确定的他即位前就死掉的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来,概率反而并不低。
特别是如果一切是幕后历史大玩家长期布局下有所安排后的产物,概率就极高。
冒襄与董小宛这一对康熙生父母嫌疑组合,冒襄是玄烨生父的概率,同样远高于董小宛是其生母的概率。
董小宛是康熙生母的概率,甚至是所有嫌疑可能性中,操作难度最高,成功率最低,概率最小的。
引入董小宛,甚至其实只是为了将冒襄拉入玄烨生父嫌疑名单、视线。排除董小宛后,甚至不影响冒襄是康熙生父的概率,只有更好的掩盖真相效果。让人错觉只要明确论证了董小宛不是康熙生母,冒襄也就是无关人,进不了审查视野。
基因标记证据的客观存在,冒襄与康熙雍正疑似祖子孙三人组合的各种诗书文字、画像、零星史料证据,都可以直接让冒襄是康熙生父这一结论,证据比较明确,逻辑比较合理,概率真实存在。
但是,冒襄与孝庄为什么能牵扯到一起?
最关键还在于冒襄及其家族真实情况!
他们与孝庄都是蒙古族蒙元后裔,而且冒襄与冒氏家族真实民族成份真正身份,是比孝庄更高贵的孛儿只斤所谓黄金家族忽必烈汗皇族后裔分支!
--
修改:zxq1974 FROM 111.43.26.*
FROM 111.43.26.*
四、董小宛:工具与死亡
1635崇祯八年,冒梦龄70寿,不久去世。他在七十寿时,又搞了一次长达月余的戏曲会演庆贺。
冒起宗45岁。经历端州、襄阳地方任职,逃过了襄阳之祸后,因父丧回乡守孝。
1636崇祯九年,冒襄25岁,发起参加复社,开始有所谓四公子之名,正式被冒氏家族推出前台。
与所谓阉党余孽阮大钺等势成水火。
这一年孝庄23岁,已生三女,封庄妃。
1637崇祯十年,这年董小宛13岁,她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
1638崇祯十一年,孝庄25岁,这年她生下了爱新觉罗.福临。
1639崇祯十二年,28岁的冒襄具名与复社140人广发《留都防乱揭贴》大字报,批斗阮大钺。
这年董小宛15岁,流落为歌伎,才艺双绝名震秦准。她所画《彩蝶图》等传世至今。
大约不久,冒襄与董小宛结识,董小宛成为他的妾侍。
董小宛成为冒襄妾侍后,以才艺冠绝江南的她并没有从此被隐在身后,而是一直与冒襄互相唱和,成为冒氏家族让冒襄站在前台各种操作的重要帮手、伴侣。
明末时期,无论是扬州瘦马在江南官场上长期形成的作用习俗,还是陈圆圆、柳如是等同时期名妓们所产生的特殊价值、重大影响。
毫无疑问,董小宛当然也会被冒氏家族高度重视乃至接纳为关键性外围成员,受到重点照顾乃至培训。极端一点,冒氏家族蒙元皇族后裔黄金家族血脉真实身份,都可能透露给她。以她的聪慧资质,让她掌握简单蒙古语、知晓一些蒙元习俗,以便将来于必要时自保、交流,也未必全无可能。
当时,满清建虏亡国灭种危险泰山压顶之势就在眼前,与之相比,鞑虏的顺义王三娘子之类故事,反而让蒙元遗裔身份可以成为一支外交上的联合力量。
即便董小宛生来就有中老年柳如是才有的民族意识气节大义,她也不是什么天生的政治动物。
色貌才艺上她冠绝留都倾倒江南,但在政治层面,在十代老牌子官僚世宦家族面前,如草芥的她,风流才子甚至不用轻推她就乖乖随倒,政治上她只有工具价值也只会成为可能优秀的备用工具。
1642崇祯十五年,冒襄31岁。他已连续十五年六次参加乡试,仅中两次副榜。虽然已可待选推官,但因时局大坏而无意仕途。从此他不再参加明清科场。
1643崇祯十六年,这一年孝庄30岁,皇太极死,顺治5岁继位,孝庄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但大权逐渐被多尔衮多铎兄弟掌握。
1644崇祯十七年,明亡。冒起宗辞官归家,从此不再出仕。
从这年起,冒起宗就一直隐身幕后,直至十年后康熙降生,他也撒手人寰。
从这年起,冒氏家族前台只有冒襄上蹿下跳东奔西走南逃北归。
冒襄因与南明权臣阮大钺马士英的矛盾,举家逃祸。被逮入狱或逃避入扬州。
这年也是顺治元年,孝庄31岁,顺治6岁,清军入关后打败李自成攻入北京,母子俩进入北京。
1645顺冶二年,冒襄举家辗装逃亡浙江盐官、安徽马鞍山等地。
冒襄在盐官患痢疾,多日水米不进,得董小宛精心照顾病愈。
后来又在马鞍山遇兵祸,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所蓄珍玩文物皆失。
大概率就是此时失去、或半被掠半主动送上董小宛等人。
这时清军负责江南前线事务的是曾统领镶黄旗(被皇太极换正白)、正白旗(又被多尔衮换镶白),当时任镶白旗主的多铎。他是大清猛将之冠,松山之战时,他生擒洪承畴。
这年四月多铎攻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数月间就平定江浙,改南京南直为江南省,疏请设江宁、安庆巡抚官以下373人,重建满清统治的官僚体系。以南京为中心布设八旗重兵于要害,扑灭反清势力推剃头令。十月率大军及弘光帝及太子等俘虏北返凯旋京师,顺治出城亲迎。
多铎因大功受封和硕德豫亲王。
董小宛一行人如果是此时被掠走、或半掠半送随同上京,应该是先进入多铎的势力范围。
甚至如果是冒氏家族对董小宛一行人早有粗略计划安排,让董小宛一行进入占领军总司令五星上将多.卖客阿色.铎的视野,当时其实是最佳选择。
与田国舅送陈圆圆入吴三桂的大帐相比,送上董小宛能换来的价值也许更大。
对冒氏家族而言,只要董小宛一行人能靠上去站稳,那就是大功告成,以后还可以徐徐布置静待将来。
1646顺治三年,冒襄从浙江盐官归故里隐居。
这年五月,多铎率军平定叛奔喀尔喀的蒙古苏尼特部。
董小宛等一行人如果此时还在多铎势力范围下,也可能会了解到当时蒙元势力与满清之间某些复杂关系。
如果冒氏家族幕后操盘者们,还一直暗中关注着董小宛一行人,关注多铎一方势力动向,清廷内部蒙元势力与满族勋贵等各方势力的关系、格局、动向,也必然会进入他们考虑范围。
而孝庄太后家族的相关信息,也必然会成为他们此时此后重点关注对象。
1647顺治四年,南通如皋大旱,冒襄尽散家财救灾。顺治四年的南通大旱,史料有载。
冒襄家族在此次救灾中的表现,也有可能被上报。
这年满清内斗加剧,多尔衮独掌朝政,停跪拜礼。
多铎进封辅政豫亲王,已成为二号实权人物。
这时候23岁的董小宛,她们一行人如果还在多铎掌控中,对冒氏家族幕后操盘者而言,绝对是大喜讯。
1649顺治六年,三月多铎患天花病亡,年仅三十六岁。
这年董小宛25岁,如果她们一行人在京城还活着,虽然多铎已死,但多尔衮顺治五年已成了皇父摄政王一手遮天,她们可能仍在多铎家族势力范围下。
而从多铎死亡开始,入京四年的她们生存环境应已相对稳定,随着生存环境进一步变化乃至松动,也许开始能与外界取得更多联系。
当然,对冒氏家族幕后操盘手而言,地位稳固正当壮年的二号实权人物多铎突然病故,简直就是大灾难。
一切都得重新规划布置,甚至完全是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1650顺治七年,大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也死了。
满清基本平定天下后,同母的多铎、多尔衮这两位掌实权的辅政、摄政王兄弟,就迫不及待地抢时间先后病死、围猎坠马亡。
时局也由此又一次大变化,真正属于孝庄顺治母子的时代来了。
多尔衮的死亡,也会更进一步打破董小宛一行人当时的生存环境。也会让冒氏家族幕后操盘手下定决心,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要重新布置规划。
1651顺治八年,冒襄40岁。在《影梅庵忆语》和《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写下董小宛于“辛卯献岁二日长逝”。
这年正月初二,年仅27岁的董小宛在冒氏家族白纸黑字认证下,就正式果断被长逝了。
前年三月多铎天花病死,董小宛等一行人或许因环境变化,开始可以与外界或不得不与外界重新取得联系。
如果冒氏家族对她们一行人的情况早有粗略布置安排,一直关注着她们。时局的重大变化也要求借机会与她们取得联系,尽快开始新的布置。
而去年十二月多尔衮的坠马而死,更是让多尔衮多铎一系彻底丧失价值,甚至牵扯上他们都越来越有极大风险。
一种情形可能是直到此时,冒氏家族冒襄才得到确切消息,知道董小宛一行人已流入宫中。
--
FROM 111.43.26.*
另一种更可能情形,则是先前通过董小宛一行人与多铎多尔衮搭上线的长期计划布置,不得不从此必须立即完全作废。
随着孝庄顺治母子对多尔衮多铎势力的快速清理打击,冒氏家族也加快了新的相应布置安排。
这年孝庄38岁。称昭圣皇太后。
这年顺冶13岁,亲政。大婚。十一月初一,顺治长子牛钮生。
多铎多尔衮兄弟接连死亡,孝庄顺治母子大动作快速清理这两兄弟势力。
这些都让董小宛一行人,必然尽快切割与这方势力的以往一切关联。
亲政掌权的顺治立即大婚,又让董小宛一行人尽快找机会进入后宫成了第一选项。
冒襄在相关笔记中,写下董小宛正月初二日长逝的文字。如果这不是董小宛真实的死亡时间,而是后来做的补改以求掩盖,作用又是什么?
顺治八年刚开始的这个确切时间点,这一天有什么特别之处?让董小宛这个名字必须从这天开始一定要消失于记载?
一定是有特别理由。
或许最迟也是到这一天,董小宛一行人就必须与多铎多尔衮等人完成所有切割毫无关系?
多尔衮是去年十二月初九坠马于古北口外猎场的,清廷正式发布他的死丧消息当然还要延后。
顺治率文武大臣到东直门外迎他的棺材,恐怕就是正月初二前后!
棺材从古北口外喀喇城(今承德市)到北京东直门,二十多天已经是最快速度了。
中间二十多天里秘不发丧本来就是大概率事件,以当时朝堂政治格局而言,甚至是必然事件。
当然,董小宛一行人可能在多铎死后不久就脱离多铎多尔衮势力范围。
她甚至可能已回到冒襄身边,但因为有涉及多铎多尔衮的经历,必须被记录为正月初二长逝。
或许她本来就与冒襄一直都没有分开过,她确实是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死的。
但上述这两种情况,都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列。因为这两种情况下,董小宛一行人都没有进入宫廷,与顺治孝庄康熙也都毫无关系。
董小宛一行人进入宫廷,冒襄才有可能与孝庄勾搭上关系。他才可能当康熙阿玛法。
董小宛不可能是康熙生母,但她却有极大概率被安排进入宫廷。
半被掠走半主动送她进多铎多尔衮势力范围,因为多铎多尔衮接连死亡,也就失去了价值,甚至还会带来政治危险。
但她们一行人换身份被送入宫中,或孝庄顺治母子处理多铎多尔衮势力时,让她们换身份进入宫中,还是可能的备用选项。
自然,她先前身份是绝不能再有任何痕迹。正月初二日后董小宛这名字必须在所有记载中消失。
1652顺治九年,顺冶14岁。去年十一月初一,长子牛钮生,仅仅89天后,在年初就夭折。
顺治九年、十年,都是解开康熙生世迷团比较关键年份。
顺治九年,南通再次大灾。冒襄已无余财,他依旧靠卖字画甚至要借钱救灾。
南通这次大旱是春旱,他是否会因为这次大灾而上京求助?
从春旱救灾到康熙生母怀孕,中间有一年左右时间。顺治九年五月到顺治十年五月,冒襄去过北京、在北京吗?
顺治亲政大婚后,全国大体平定,旧权臣势力又都已一扫而空,一切可谓顺遂。但长子患天花仅89天就夭折,显然是重大打击。
在天花瘟疫严重危及幼儿存活现实情况下,安排较年长宫女妃嫔侍寝生育,可能会成为当时一种选择。
这种情况下,董小宛如果确实早已进入宫中,才艺貌更加出众的她,还真有更大可能优先获得侍寝机会。
如果此时冒襄与董小宛先前已取得联络且这两年正在北京,存在概率由已受孕的董小宛去让顺治喜当爹,只是难度极高,概率极低。
冒襄董小宛顺治间三角游戏大体讨论结束。
五、孝庄与冒襄
40岁的孝庄侍奉过皇太极、多尔衮兄弟两大猛男,顺治七年时再次变成哀家寡妇。
现在她又已干渴了两年乃至更久。毕竟,她与皇父多尔衮之间,未必能有什么太多苟且。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什么女人没有?一定要去满足侍奉如狼似虎的她?
两人的苟且,多尔衮是政治需求远大于生理。她反而才是生理未必小于政治需求。
再次旷旱两年多,不在乎封建礼法伦理的我孝庄,有概率被安排遭遇到来自本族黄金家族血脉后裔的风流才子,然后会发生什么?
赵姬、武盟做得,前辈三娘子能炮制顺义王祖孙三代,我孝庄为什么就做不得?
顺治九年大旱,冒襄上京来卖书画求救。她也旱了几年,也要人救。
当时,在冒氏家族幕后操盘手计划下,冒襄为救家乡大旱灾情赴京摆摊卖书画。一方面是想方设法与进入宫中的董小宛等人取得联系,另一方面是努力制造新的归隐乡里无意仕途,一心只为救济家乡而不惜一切形象人设。
冒氏家族尤其是冒襄,余生为救灾荒几次动辄尽散家财。散财、借钱、卖书画救济,都已经成了他的新人设。
顺治八年正月多尔衮发丧后,董小宛等人或借顺治大婚之机,换身份后被安排进入宫中。或因孝庄顺治母子清理多尔衮多铎势力之故,没入宫中改换了身份。
在冒家久受训练会说蒙语的董小宛等人入宫后,或许已与布木布泰有所联系,经她把消息传给宫中的布木布泰。
于是,蒙古黄金血脉后裔大才子帅大叔被同族太后召见垂询,双方一番蒙语家乡话交流下来越来越亲切。你旱我更旱,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对于孝庄这种政治生物来说,顺冶九年、十年也才是她真正扬眉吐气,可以稍微轻松的舒心年代。
她对于爱新觉罗家族感情比较复杂,既耳闻目睹过满清宫廷阿巴亥等妃嫔的遭际,又亲身经历周旋于皇太极多尔衮兄弟之间。作为蒙古贵女,还体会了蒙元父母家族与满清爱新觉罗家族之间恩怨。
三娘子与黄金家族祖孙三代的故事,满蒙搜继婚的习俗,黄金家族血脉在蒙古祖传文化习俗中的尊贵乃至崇拜心理。
她与冒襄之间如果真有机会金风玉露一相逢,蒙元血脉意识、报复复仇意识觉醒,未尝毫无机率。
如果再考虑到冒起宗曾担任过在运河沿线南北交通信息上有重大作用的督七省漕储道关键职位,才艺非凡经训练能说蒙语的董小宛等人,进入贵人府邸乃至进入宫廷,本来就是蒙元后裔冒氏家族老早就安排好的长期计划。
与布木布泰联系上后直接打交道,也许本就在计划可能选项属列,在多铎多尔衮死后,甚至已成最优先级备用选项。
无论是对冒氏家族还是孝庄本人而言,都是站在蒙元同族角度,既借满清灭了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用裤裆就篡了清。
当然,这个旱灾引发的事件,发生概率是比较低一点。虽然经董小宛让顺治喜当爹概率更低。
1654顺治十一年,冒起宗64岁去世。
冒襄43岁,守孝困居家宅,绝意仕进。
这年5月4日(农历三月十八,与崇祯生日相同)康熙生。
按怀胎十月时间推算,康熙生母至迟1653顺冶十年五月左右就应怀上。
1652顺治九年春旱后,如果冒襄上京时间较早,完全赶得上,时间很充足。
1661顺治十八年,顺治24岁,或死于天花,或出家。
康熙八岁即位。他即位前,生母孝康章皇后就死了。
六、关键、瑕疵与进一步猜想
基因标记证据让康熙一系的生世有了疑问,顺治一朝诸多反常也提供了证据,冒氏家族真实身份的揭示让诸多疑问迎刃而解。
无论是冒襄董小宛,还是冒襄孝庄,他们是康熙生父母的猜想要成立,其实真正前提只有一个:一切都是当事人主动操作产生的必然结果,而不可能是完全被动的巧合产物。
各种幕后长期计划安排下的主动操作,才有万一成功的可能。
纯属完全被动的历史巧合,任何环节稍有偏差就毫无可能。
冒襄笔记中写下的董小宛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长逝文字,它与多尔衮死亡发丧时间强相关,也是一切都早有长期主动计划安排的有力证明!
康熙亲生父母之谜的关键在于当事人的主动性与具有充足能力、条件。
康熙一系基因标记证据明确→康熙真实生父母与史料记载必须不同→康熙生父母当事人必须积极主动有长期计划布置安排,才有万一成功可能性→冒氏家族具有长期计划布置安排的主观动力、时代客观条件、真实身份背景、最起码能力条件、比较充分历史证据;孝庄具有成为冒氏计划猎物的特征、条件,更具有成为猎物后,继续完成计划的最充分能力、条件。→冒襄与孝庄是康熙亲生父母有极高概率。
当事人必须主动计划、有完成计划充分能力条件,这两条就完全排除董小宛和其它可能人选。
另外,董小宛等被送或被掠进多铎、多尔衮后院,在孝庄下嫁多尔衮期间,就与孝庄取得联系被带入后宫。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这种情况下,冒氏家族重新制定计划、布置安排就会有更充足时间。
瑕疵与进一步猜想
冒襄是康熙生父能解决康熙一系与爱新觉罗家族基因标记矛盾,但冒氏家族蒙元后裔身份,同样有基因标记瑕疵。——他们也非汉族基因!
单就画像言,冒起宗冒襄父子其实也有明显区别。冒起宗画像有明显孛儿只斤家族所谓大饼脸特征,但冒襄与康熙一系都没有这特征。
也许冒襄其实是汉人后裔。他生父是家中西宾罗宪岳而不是冒起宗。
罗宪岳在冒起宗中举中进士前后梦神仙神棍表演,在冒氏家族科举事业中关键作用,显示他有成为罗.于连.宪岳嫌疑。
在冒襄与孝庄用裤裆篡国四十二年之前,罗宪岳已与冒起宗夫人用裤裆先篡了蒙元黄金家族后裔冒氏的家。
这猜想能最终解决基因标记问题,但已无法找任何直接证据。
--
修改:zxq1974 FROM 111.43.26.*
FROM 111.43.26.*
七、神转折与后记
史料相关记载有诸多反常,让太后与人私通生子乃至篡国的猜想,逻辑成立有合理性。基因标记上的矛盾,又证实猜想的具体细节或许有待考证但结果可以成立。
这是事情的第一层。
寻奸夫游戏经审视后,可确定冒襄概率极高。即便极低概率的冒家妾董小宛带受精卵入宫让顺治喜当爹,也必须与冒氏同族的我孝庄有极大关联、更大嫌疑,才有可能性。
冒襄王孛儿只斤支裔身份的揭示,解答了诸多关键。
但基因证据却又出现新瑕疵尚待解决。
这是事情的第二层。
冒氏父子相貌上的差异,有基因标记上变异的嫌疑。于是,家庭教师动作片主演喜闻乐见出场,可以高概率解答疑问。
基因标记证据至此才毫无瑕疵。
这是事情第三层。
康熙生父并不是满清爱新觉罗家族的福临,而是蒙元冒氏家族的冒襄,他应该姓冒。又其实或许有可能是姓罗。
那么,事情就此可以宣告完结了吗?
未必。
按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宪岳其实才是冒襄的生父,四十二年后,冒襄又才是康熙的生父。如果两者都成立,那么又可能还有新的猜想可以继续延伸。
罗姓又与道教神仙之流故事能挂上钩的,极大概率其实是张罗许薛四姓不婚宗族禁忌故事家族的后代,其祖先渊源可追到张良后裔王莽时期的某位张姓汉国公身上。
所以,不要再说张姓后人没做过皇帝了,康熙这一系皇帝,父系本姓冒,也本姓罗,最终本姓源头其实是姓张。
为了打破玉帝定下的张姓不可为人间帝王金科玉律,从新莽时开始,草蛇灰线一直到康熙才告完结。
罗.于连.宪岳的姓氏溯源,张姓水落石出。父子两代接二连三完成了先篡蒙元黄金家族后裔的家、再篡满清的国。
这是事情的第四层。
这多少有些太过古怪,如果一切猜想实事求是的结果都是真实地,那这些实事求是未免有些可怕。
事情终于结束了吧?
且慢!如果康熙最终的本姓其实是姓张,那么最后的最后,最神奇的地方来了!
从三过家门不入的夏禹帝极可能不是夏后启王(他有很大概率其实是叫张启,以夏禹鼎蝌蚪文与张姓的神奇关系而论,概率还很高)的亲生父亲开始,到满清康熙一系其父系本源有概率还是张姓。中国的四千年家天下帝王世系,可谓是自张姓始启,又以张姓终而宣统康德。
再考虑所谓龙的传人之称谓,与张姓始祖张挥公极可能是濮阳西水坡龙虎大墓墓主之间的关联。似乎形成了明暗两条线的闭环。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家天下帝王世系,居然还有暗线上的张姓始末循环。
这才是事情的第五层。
总之,历朝历代张姓忠臣贤臣名臣良将勇将所在多有,但如果是风流才子之类的人物,还是要提防其凭借随身工具篡家、篡国的概率。
何来酪果供千佛,安得莲花似六郎。
莲花六郎这类隔壁偷家人物,不可不防。
家教老师之类的小日子人动作片主演,岂可小觑?
俗间广传之口头笑谈主角,常有所谓隔壁老王出场。其实以王万达与王校长的相貌论,有时不免要担心王万达有没有请过身边的经理人经纪人张某某做家庭老师。
--
修改:zxq1974 FROM 111.43.26.*
FROM 111.43.26.*
地摊小说家言而已。哪有什么文献会说这个。金庸既是从地摊文学中得的灵感,他的小说也是地摊俗文。
1,乾隆是康熙年间就生下的。
以康熙与雍正的精明深刻,隔壁老王们没啥机会。说什么大臣之子,还不如说是善扑营粘竿处血滴子统领们干的。
2,雍亲王府的女人既都不是吃闲饭的,也都没有孝庄级别的一手遮天能量。
3,编造抱养乾隆的理由,是什么九龙夺嫡时雍正还没儿子。这就更荒唐。
乾隆是胤示真第四个儿子,老三弘时和他为争位一直到雍正年间还拳打脚踢明枪暗箭。
4,在康雍乾这三朝换种什么的,都是地狱笑话。这活上帝都偷摸干不下来。
在雍正秘储制度建立后,整个大清朝能换种的唯一机会,其实就是顺治朝。
因为换种这事要担灭族风险不说,也从此没啥用了。
谁也不知道最后能谁当太子————甚至皇帝本人也有可能不确定最终是谁。乾隆写好放到正大光明殿匾后的立储密旨,他自个都得换几次。挑选好了写在秘旨上立的太子,接二连三死了。
他能咋办?皇帝也没辙。
七八十岁了还跑到康熙陵前跪哭,找祖宗讨要办法求祖父保护自己从一堆不成器米虫里勉强挑中的人选。
--
修改:zxq1974 FROM 111.43.26.*
FROM 111.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