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walter119 的大作中提到: 】
: 少了一个游学和赶考的吧
==============================
游学在明朝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明清主要是科举。
科举和现在的高考差不多,区别就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学子们必须按照户籍,在本省读书,取得秀才,举人的资格,才能进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取得会试资格,紧接着就能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
现在的高考制度,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读书,但高考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明清时期,男孩子一般6岁左右的,就开蒙读书,先是参加童生考试,考中就是秀才。
取得秀才资格,就可参加省一级的考试,也就是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乡试,就是举人。
各省举人就可参加三年一次会试,在辰,戌,丑,末这些年份进京参加会试(俗话进京赶考),取得进士资格,然后紧接着就参加殿试。
殿试一般是八大阅卷老师,殿试卷子一般分成八份,每个老师看完自己的一房,按照文章好坏,加圈,加点,然后再看别房的卷子,等八个老师轮流评完八房的卷子。
然后按照圈多圈少排好名,选出前十名,进程皇帝,皇帝拆开卷头,宣布一甲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也是一甲三名被称为天子门生的原因。
圈最多的,就是乾隆25年恩科,照例是八大员卷老师,乾隆又把兆惠派进去,兆惠说,我只是武将,乾隆说,没关系,你只要看到圈最多的卷子,再加上个圈,就可以了。
那一年,状元卷子九个圈一甲第一是赵翼,第三是王杰。乾隆说,江浙状元太多,陕西还没状元,于是,王杰,赵翼名次对换。
--
FROM 223.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