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存在所谓的“正宗儒学”。
儒家每代大家都有所发展,也有所偏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董仲舒立了纲常,程朱存了天理,王阳明则明了人心……虽然是一脉相承的,但各自有所侧重,很多事也不见得有公论。
然后,说一下我所知道的孔儒和理儒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孔儒对伦理的认知和定义,是顺应人性的。直白点说,就是认为这是本能。本能是什么样,伦理就应该是什么样。孔儒认为人和野兽的本能并不一样,人顺应自己的本能,就能找到伦理应该有的样子。
曾经有个杠精学生问孔子:“我为什么一定要孝顺父母呢?不孝顺行不行?”孔子给他好几个答案他都不满意,一直缠着孔子问。最后可能是把孔子给问烦了,孔子来了一句:“你爱孝顺不孝顺!你要是觉得你不孝敬父母,自己心里还过得去,不难受,那你就不孝顺好了!”结果这个杠精学生反而一下子悟了:“对啊,我不孝顺父母我TM的心里难受啊,所以当然应该孝顺父母了!”
这就是孔儒的“一以贯之”的伦理观,顺应本能就是伦理,所以要“以直报怨”,不能委屈自己的本能。
那么具体到你这个孝顺生母还是孝顺嫡母的问题,孔儒的答案多半应该是:你爱孝顺谁孝顺谁,看你自己的本能了。有些人和嫡母亲一些,就多孝顺嫡母,有些人和生母更亲一些,那就多孝顺生母好了。
理儒的答案则于此大相径庭,这一点听听理儒的口号就能清楚:“存天理,灭人欲!”本能是要被灭的,万事说破大天不过一个“理”字。所以必须孝顺嫡母,生母按照伦常就是个“小妈”,自己爸爸的小妾,根本用不着孝顺的!
实际上宋代皇室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也都是按照理儒这个思路来的,对生母的封号特别吝啬。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按照咱们现代人的视角来看)理儒的伦理观如此偏激?这是因为,宋,是从五代十国里杀出来的。五代十国天下大乱,毫无伦常,儒学斯文扫地,人命如草。从这个时代里爬着幸存下来的儒家知识分子,不偏激才有鬼了。从他们的视角看来,人的本能,也就是“人欲”,是万恶之源,是五代军阀混战生民涂炭的罪魁祸首,所以一定要“灭人欲”,才能“存天理”,重现儒者理想中的盛世!
用永恒不变的儒家伦常来限定人本能的野性,如此才能让天下太平,五代生民涂炭的惨景永不再现。
理解了这个时代背景,回过头来再理解理儒这种如同强迫症一般的伦理观念,自然就没什么困难了。
其他孟子、董仲舒、王阳明,对这个问题也都各有观点,都与孔儒、理儒一样有其时代背景,但并不像这俩这样色彩鲜明,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 在 operater (人肉学步车) 的大作中提到: 】
: 皇储登基,生母不是嫡母,如何给生母上尊号的问题。
: 北宋,死了的没有追封皇后,活着的没有封太后。
: 清朝,死了的追封皇后,活着的封太后。
: ...................
--
FROM 1.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