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是因为打输了。
: 秦军深入上党才是败笔。
: 随便拿张地图看看就知道了。
: ...................
有学者认为:“秦军远道而来, 粮刍辎重补给维艰, 又有好战嗜杀所谓‘虎狼之国’之名, 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 补给可源源而来, 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支持与合作。这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 赵则利于持久之战” (2) 。这一结论看似合理, 但深入分析则会发现并不成立。持久作战最基本的要求是补给充足, 条件有二:物资储备充足、物资运输顺畅。战国时期进行持久战所需物资中最重要的是粮食。这两个方面中第一个是根本前提, 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就无所谓运输, 更无所谓持久战, 而当时赵国的粮食储备远不如秦国。
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 耕地总面积和粮食产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史书对当时秦国的富庶给予高度评价, 《史记·高祖本纪》称:“秦富十倍天下” (3) , 《汉书·地理志》称:“故秦地, 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 居什六。” (4) 反观赵国, “赵国主要粮食生产区在冀州。” (5) 主要包括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和邯郸为中心的漳滏流域。从耕地面积而言, 赵国与秦国相去甚远。就耕地质量来说, 《禹贡》评价关中:“厥土为黄壤, 厥田为上上” (6) , 而将赵国所在的冀州评为:“厥土为白壤”, “厥田为中中” (7) 。
就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而言, 赵国也不如秦国。商鞅变法将“耕战”确立为秦国国策, 将农业生产提高到最高战略位置。赵国长期执行的则是商农并重、多种经济形式复合发展的经济政策 (8) , 赵烈侯、赵武灵王变法都未涉及农业的内容, 而商业则相当发达。后世评价赵国:“商家错于道, 诸侯交于路。然民淫好末, 侈靡而不务本。田畴不修, 家无斗筲, 鸣琴在室。” (9) 真实反映了赵国商业发达, 但农业相对滞后、民间粮食储备不足的状况。综合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和农业政策三种因素, 导致的结果就是:赵国的粮食储备远不如秦国。
在物资运输方面, 秦都咸阳到长平前线的直线运输距离是赵都邯郸到长平前线的两倍多, 赵国的粮食运输损耗要低于秦国, 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粮食储备不足的差距, 但如果具体考察则会发现并非完全如此。
第一, 河东到长平的运输距离相对较短。公元前290年魏国将河东400里之地献给秦国, 河东是春秋霸主晋国起家之地, 本是当时著名的粮食产地, 又经过秦国30年的苦心经营, 到长平之战前已成为秦军在晋东南与韩、赵作战的后勤基地。从河东向长平前线运输粮食, 距离不足两百公里, 与邯郸到长平距离相当, 而交通状况则要好很多。
第二, 秦国具有水运优势。仅靠河东的粮食储备无法供应前线的数十万大军, 大量的粮食需要从关中地区运往前线。秦国的优势在于粮食运输的大部分路段可通过水运完成。靳生禾、谢鸿喜经过考证指出, 秦军的进军路线应是沿渭、河、汾的河东道前进。这是秦国当时所能选取的最高效的运输路线, 长平之战后白起即派王龁攻占河东道的重镇皮牢以解除后勤威胁, 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而且秦国具有水运的传统和优势, 公元前647年为救济晋国饥荒就动员了大量船只, 通过渭、河、汾向晋国运粮, 被史书称为“泛舟之役”。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10万大军攻楚, 曾以大船1万艘运输士兵和粮食。平阳君赵豹反对赵国接受上党时言:“秦以牛田之水通粮”, 说明秦国的水运优势在当时已为各国所熟知并认可。水运优势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粮食运输效率, 减少了由于远距离运输所造成的粮食损耗。
简而言之, 粮食运输方面秦赵各具优势, 但在粮食储备方面, 赵国完全无法与秦国相比。《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王建立六年, 秦攻赵, 齐、楚救之。” (1) “赵无食, 请粟于齐, 齐不听。” (2) 证明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后期本国粮食储备已不足以供应前线, 被迫向齐国求援。而赵军垒壁的重要据点大粮山, 相传廉颇在此唱筹量少以迷惑秦军 (3) , 也从侧面反应了赵军前线粮食的匮乏。
综上所述, 如果秦赵进行持久战, 首先坚持不下去的将是赵国而非秦国。从纯军事角度而言, 廉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避敌锋芒, 持久防御以后发制人或许是可取的, 但遗憾的是赵国的经济状况, 主要是粮食储备无力支撑这种战略。正如恩格斯在《暴力论》中指出的, “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 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 (4) , “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 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 (5) 经济状况是促使赵国换将以调整军事战略的根本原因。
--
FROM 168.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