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前面一位老哥说的不错。王阳明和朱熹,在本体问题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天理是世界本体。
也就是凡事都有个天理在那里。这个天理,宋明理学的所有人一致同意的。
三纲五常,是天理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王阳明并没有跳出这个圈子。
王阳明的心学,只是将禅宗的修行方法,引入的儒学里。也就是方法论的差别。
朱熹的修行方法,是十年寒窗,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才能明白天理。
王阳明说天理在人心里,不必外求。所以,背书不一定有用。
但是,普通人的内心,被私欲和琐事蒙蔽住。人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内省,将私欲剔除,就能接近天理了。也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心学的修行方法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的后辈学生,只强调存天理去人欲,忘记了日常实践和自省的知行合一。这是心学在明末和清朝被诟病的主要元婴。
朱熹的著作非常多,除了注四书五经,还有自己的疏钞。他学生,也有很多笔录等等。他的涉略非常广泛,研究的范围很广大。
但是王阳明终身没有写下一本书。只是他学生有课堂笔记而已。心学的全部关注点,只在个人修行。
所以,心学是理学的分支。
【 在 sunyata02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子集吧,王的根基上干啥都行,和三纲五常捆得不紧,甚至和君主制都捆得不紧。
:
--
FROM 120.20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