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落后,和税多税少没啥关系,明末清末税之高,历朝历代都未必赶得上。
明朝末年,从朱厚照开始,在正税之外开始额外加税100万,修宫殿。
朱厚熜也加税,嘉靖29年,加税120万,因为庚戌之变,朝政赤字,只好加税弥补。
之前加税还可以说小打小闹,到万历万历46年辽饷开始,一下子加税200万,万历48年,又增加了300万辽饷,三年不到,正赋之外,额外收税520万,成为制度。
崇祯为了对付李自成,又开始收剿饷",每年加派银330万两。
崇祯与1639年,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730万。
从这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朝散伙,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百姓不种地了,大量田地荒芜,为啥,种地打粮食卖的钱,还不够交农业税,辽饷,练饷以及剿饷的。既然不种地,好多百姓成了流民,李自成提出口号,开门迎闯王,闯王不纳粮,大量流民加入闯王大军。
清朝末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1853年,朝廷允许督抚正赋之外,开征厘金。当时朝廷有旨;;大乱平定后,厘金制度废除,结果呢,大清都散伙了,厘金制度还没废除,大小军阀,继续征收。直到五星红旗升起,100年之久的厘金制度,正式废除。
1858年,大清开始征收洋药税,也就是说,从1858年到1949年,福寿膏买卖合法化。
洋药分为洋药和土药两种,洋药主要来自印度,土药是国产,来自云南成为云土,来自四川称为川土。
洋药从香港运到大清海关,每100斤征收正税30两白银,厘金80两白银一共110两。光绪末年,每百斤洋药征收。正税+厘金,涨至360两。
白面,每两征收税银3两。从1857年合法化,开始征收洋药税,一直到1949年,前后历时90余年,被废除。
既然洋药贸易合法化,那摩,政府就得颁发营业执照,一种行票,每票限10斤以下,每斤纳税2钱。一为坐票,烟膏店无论大小,每年纳税20两,坐票期限一年。
--
FROM 2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