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列这些都是襄阳说的证据,但是仔细推敲一下,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铁证。
这里最早的第一篇是《祭诸葛丞相文》。祭文的正文里,第一句话就说“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写的很清楚是在汉水之北。那怎么会是在汉水南边的现在这个隆中呢?
这篇文章来源是南朝刘宋年间《裴松之》给三国志所做的注里引用的李兴的作品。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虽然这篇文章本身是西晋永兴年间写作的。但是对这篇文章的说明却是刘宋裴松之做的。也就是这句话:“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这句话产生于习凿齿《汉晋春秋》之后,就无法排除是受到汉晋春秋的影响,而采纳了习凿齿的“亮故宅”就是隆中的说法。
所以如果只看西晋时期的祭文,根本就没有提到隆中,也没有提到襄阳。反而提到了汉水之北和隆山。历史上襄阳和隆中之间没有哪座山叫隆山。南阳的唐河县反而有个隆山,当然这个未必就是祭文里的隆山,也许只是重名。
然后第二古老的史料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了,这个才是真正第一次有人明确说诸葛躬耕处就是襄阳城西的隆中。也是在这本书里习凿齿提出了隆中虽然就在襄阳城郊,但是却属于汉江对岸的南阳邓县,给如何兼容《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提供了一个思路。
其后襄阳说所有的史料,全部都是直接引用或者引申自习凿齿的这个说法,但没有给出其他的证据。没有任何人能解释为什么隆中会不早不晚、不多不少,刚好那时候隔着汉江属于南阳。也没有任何早于习凿齿的墓碑、公文提到隆中曾属于南阳。
【 在 ssava 的大作中提到: 】
: 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祭诸葛丞相文》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
: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此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之祠堂。
: 南北明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诸葛亮一家离开隆中后,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庐住过,因“家殄衰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 ...................
--
FROM 180.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