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逻辑是造币方法决定了要不要打孔,而不是为了使用方便决定要不要打孔。
我国古代造币是铸造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出现毛刺,所以需要在中间留孔,方便串起来打磨。
而现代是采用机器打制法,这种方法不会出现毛刺,就没有穿孔的必要了。实际上,在清末时,因为
习惯的原因,开始确实还用机制法生产中间有方孔的钱币,用机器垂直打压,在金属片表面形成图案
很容易,但要在币面中间打出方孔,就需要比只打图案大得多的冲击力才行,导致模具非常容易损坏。
所以,机制方孔钱影响了效率,提高了成本,与之相比,方孔节省下来的金属价值并不划算。几经试
验,最后终于还是放弃了钱币中间的方孔。安徽制造的方孔铜元,打制了没多少枚磨具就坏了,反而
导致该种钱币成为大珍品。
【 在 dqxl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推理完全不正确啊。有纸币了,硬币只是辅助,所以才没有大量携带的需求。如果都是硬币,而且需要携带计量,自然是有孔方便。
--
FROM 223.1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