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家有同善堂,查家丹阳教案。
镇江知府王仁堪 陈水源 提供
文/陈水源
2017年4月,位于镇江金山公园中泠阁王仁堪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正厅塑有王仁堪坐像,上方悬挂着“功德流芳”匾额。王仁堪(1849-1893年),字可庄,福建闽县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殿试状元,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1890-1893年)任镇江知府,这期间他采纳贤士建议,为老百姓创办了丰城保婴局。
王仁堪任镇江知府三年,虽然任期不长,却为镇江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一方面在丹阳、丹徒两县振兴农田水利、开塘筑坝、发展农业,种树积谷;另一方面命所属各县设义塾、办义学、创保婴、兴栽植等一系列兴民利民措施,深得镇江人民的拥护和称颂。
《丹徒县志摭余》丰城村善堂碑记 陈水源 提供
据《丹徒县志摭余(丰城村善堂碑记)》记载:“光绪辛卯岁(1891年),王公仁堪典斯郡,关心民瘼,一日太守驻宿丰城,乡之耆老相率,诉之周边之由……昕(柳昕)乃禀请建学社、设义塾、创保婴等举。”光绪十七年(1891年),时任镇江知府王仁堪在参事陈时若和镇江同善堂柳昕的陪同下,关心民瘼,多次到丰城实地探访,体恤民情,并在丰城村里留宿,村里耆老向其许之乡间实情,柳昕代表镇江同善堂同仁向王仁堪提出了在镇江南乡的丰城村设义塾、创保婴、招垦荒、兴栽植的建议。王仁堪采纳并支持柳昕去办理具体事务,后决定在丰城村建学社,设义塾、创办保婴局(丰城村善堂)。
柳昕、柳恂于同治八年(1869年)创办了镇江同善堂,最初的地址在镇江西门外小闸口临河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同善堂移建到新河街新址。同善堂以“同善”为名,乃“同心济世,善气迎人”之意,有其文化元素和历史缘由。镇江同善堂作为民间慈善的代表,其创办理念继承了中国民间善堂和善会劝善、行善的传统,通过同善堂的慈善举动,带动社会上形成人人为善的风气。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从最初惜字的善举开始,发展到开设粥厂、散米散钱、掩埋无主尸体、立义地和建义学,以后又扩展到结社恤嫠、育婴、施药、冬赈、备荒、济贫等多方面,通过不断地扩大慈善的范围,最终成为镇江各种善举的“总汇之所”。
镇江同善堂在丰城置山田1300余亩,雇工耕种,以收租的利润扶持各项善举开支。并利用丰城的长寿庵(万寿宫)原址,建房屋30余间,其隙地30余亩筑篱笆围院,遍栽桑竹桃李橘,取名“花息院”。院内挖水塘三口,养鱼栽藕。四周等距离栽上几百株柏树,周围围上五尺高铁丝网。树长大后,俨然一道绿色围墙,同时将购置的千余亩山地,租给邻近的苏北移民耕种。众佃户苦守此地,种落花生、山芋、豆类等旱作物,幸渐得法,薄有收获。瞬逾十年,山地成熟,凡义学、保婴各项经费,当有所赖。保婴局给每户盖三间草房,每五户配耕牛一头、犁耙一张,并供应钉耙、锄头等小型农具。他们在丰城村东1000多亩土地上划段耕作,开垦种地,养猪积肥,改良土壤。又以工代赈开挖水塘,植树造林,成片栽桑栽桃。承佃人三年后开始交租,十亩山地折合一亩租田,交稻五十斤,对困难户酌情减免。
丰城保婴局归镇江同善堂管辖,执事人员由同善堂委派。保婴局内有专门接纳弃婴的地方,朝西北开了个大窗,室内设有小床。当地贫苦人家添了小孩(特别是女孩),无力抚养的,悄悄将婴儿丢到窗口的铁簸箕里,如当时被执事人员发现,问清缘由给些银两,劝其抱回抚养。未被发现的,局内将弃婴转送镇江同善堂孤儿院。镇江同善堂在丰城办义学至民国初年,保婴局则延续到抗战爆发。
1938年,日寇从镇江到宝堰造公路,抗日军民将上党对面的汤家桥拆毁,以阻止日寇南犯。日寇便将丰城保婴局的房屋全部拆掉,柏树全部砍光拿去修汤家桥。可惜,丰城保婴局的绿色屏障从此消失。此后,战事时有发生,丰城保婴局与同善堂失去联系而停办。1939年后实行保甲制,保婴局的所有佃户编成一个保,为镇江县薛村乡第十保,也就是现在丰城村的东新村、南新村、西新村。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丰城村东还能看到保婴局遗址,后来这里就叫“局上”。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柳三复,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柳宜长子,柳永(柳三变),柳三接的长兄。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王整榜进士。
: 轶事
: 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中记载了柳三复与高俅一样靠踢球升了官职。
: ...................
--
FROM 58.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