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部权力格局
清廷不仅在中枢机构重用旗人,部院下属各衙门,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六部设立后,“顺治五年以前无汉尚书缺,四年以前,都察院止有满人为承政,后始以汉人为左都御史,所用多为贰臣。” 晚清思想家赵翼批评道:“一部有满、汉两尚书、四侍郎,凡核议之事,宜允当矣。然往往势力较重者一人主之,则其余皆相随画诺,不复可否。” 顺治五年以后,虽旗人、汉人均能充任尚书之职,但是,“向来各部事皆满尚书为政,侍郎皆不能有异词”。
六部官员成分情况,仅从《清朝通志》一书中所记载就可以看得非常明显。笔贴式一职,在任何部门均无汉人,完全由旗人担任。吏部中官职,一些汉人可以充任上至尚书、侍郎,下至郎中、员外郎等官。但是,其他部门的基层官员基本上被旗人垄断。 光绪朝,祭酒盛昱曾言:“八旗之人不及汉人什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乃多于汉人数倍。”
有清一代,理藩院始终没有汉人在其中任过职。乾隆皇帝认为:“本朝军务,例属之满洲大臣
者,非谓汉人即当优游局外也。第以满洲大臣,夙娴军旅,远胜汉人。国家因能授任,期于公事有济。” 所以,边疆地区大吏和各地驻防八旗的官员如将军、副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均由旗人独揽,只有到了清末才有为数极少的汉人充任。还有一些清廷认为重要省份的总督、巡抚均定为旗缺。
【 在 oldgeng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不知道相关机构沟通,也会有文书材料吧?
你说清末笔记书信这么发达,
大清派人来和曾国藩沟通,曾国藩推辞不要王爵这种高风亮节的事,怎么会没人知道?
曾国藩想造反的笔记书信记载却留下一堆?
莫非大清又搞蚊子狱给删光了?
【 在 fanjiyouyi 的大作中提到: 】
: 授衔难道是耄去跟每个元帅将军亲自沟通???
: 当然是有关机构派官员负责沟通
:
--
FROM 183.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