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初期,清统治者通过大规模的圈地活动,掠夺许多肥沃的土地作为旗地,按不同的等级分配给所有八旗官兵,就连地位最低的披甲人也能分到房屋二间、耕地三十亩、月饷银二两、年米十余石,以及出征时一定数量的银米津贴 (称为行粮)。然而,这套优厚待遇随着战事的平定、圈地的停止,也就无法支撑了,随着这些八旗兵的繁衍生息,以往分配到兵丁个人的土地、粮米,慢慢地要养一家乃至好几家人,八旗内部贫富迅速分化,一些八旗子弟贫困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富贵者穷奢极欲,如和珅、福康安等动辄将数千顷官地收入囊中。有钱人自然声色犬马,贫困者又想着赌一把改变命运。
为此,嘉庆帝一方面扩大养育兵的兵额。八旗战兵的后备力量,称之为养育兵,通常食正兵一半饷银。嘉庆帝此举意在让更多的八旗子弟参加军事训练,增加八旗子弟的军饷收入,至于打仗,连八旗正兵都靠不住,自然也不需要这些养育兵上,这项政策可以视为一项纯粹的福利政策。不久,各都统为增添养育兵事上折谢恩,嘉庆帝也借此向八旗官兵进行一番将心比心的思想教育。他在上谕中说:“添设养育兵额,实因旗人生齿日繁,生计拮据”,纯粹为了改善你们生活。但同时,他希望各都统、副都统好好履行 “教养兵丁之责”,“俾兵丁各习弓马,勤慎当差,节俭生计”,虽然也让他们练习弓马骑射,但实际上最主要的还是参加训练,接受纪律约束,因为嘉庆帝根本不谈军事训练,只是念叨,你们可要改邪归正,不要老想着吃福利,如果再 “妄行僭越,华服饮酒,赌博听戏,钱粮入手,立即荡然,是多添银两,转于伊等有损无益。况国家经费有常,朕亦不能屡加恩施”。
【 在 wclhc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例子生动说明所谓民族性,所谓基因差异都是扯淡。阶级才是唯一真理。
:
--
FROM 58.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