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年了,段子手们还在苛剥敛财上打转呢
俞菁慧老师在回应环节指出,第一,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争论的火药味非常浓,近现代以来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国家派和自由派的激烈交锋。避开这场历史纷争的关键在于回答:王安石新法本身的运作性质与运作逻辑。青苗借贷“二分之息”的设定从根本上改变的了旧常平的“保本福利”模式,走向自运营为主的“保本盈利”模式,实现常平功能的“质变”,由原来的“赈济常平”逐步转向“经营常平”。与此同步的“量变”则来自于新常平规模与体量的全面提升,既包含全渠道的本金与物资投入,也包括由基层借贷与转移支付所形成的流通效应。第二,人们以往习惯于从二分取息法去强调常平的敛财属性,而事实上,和均输、市易不同,常平青苗敛散的盈利效果并不明显,甚至都难以保证一定处于盈利状态。常平储备规模的大幅度膨胀,并不主要来源于“取息获利”,而是持续的财政拨入和各路物资源源不断的归集。既包括庞大的基础运营本金(1500万贯级别),也包括三司-转运司、内藏系统的调入,还有新法财政的平行调入。总之,它的“做大做强”背后有着一套明确的财政归集路线,恐非传统“剥削聚敛”、“国富民穷”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能涵盖。第三,新常平体系的有保本盈利的运营初衷,但从根本上还是对接各种形态的农业政策:小农借贷、农田水利基建与大规模灾伤赈济等等,并从理论到实践搭建起一种新的“开阖敛散”机制,依托中央到地方各级资源、机构、渠道、信息、价格、仓储等要素,形成强大的平台效应,推动了神宗朝财政结构与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第四,关于改革的延续性,俞老师以为王安石变法被推翻后,即使是其后继者也并未延续其运作逻辑与整体模式,虽然很多具体新法是被重新“捡”起来了,但是如同捡起一堆散状螺丝,背后的“机器”(系统)却始终没有搭建起来。
【 在 newjun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s://mp.weixin.qq.com/s/9GROWP3zsDFzeK2UUxpQDg: 王安石的性格,有孤僻的一面
: 自己想问题,能把问题想明白
: ...................
--
修改:karin FROM 220.194.45.*
FROM 220.1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