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是常说,战报会撒谎,战线不会
(五)瀛洲围城战
景德元年九月,辽军开始了宋辽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入侵。十月丙戌,辽军围攻瀛州城不下。宋会要辑稿和长编记到:
「北面上言:虏众急攻瀛州oooooo虏为城兵所杀者三万余人,伤者倍之,围遂解」
「北面部署奏:契丹自瀛州遁去,其众犹二十万」
这次也不例外,宋方史料又一次直接引用了前方官员的一面之词,这通说辞中宣称辽军在瀛洲城下达30万之众,而且在攻城战中死伤达三分之一强!
且不说总数30万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攻城伤亡达到三分之一已经很不可思议了,瀛州并非什么必占之地,辽军也向来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从来都是:
「所过郡邑,攻不能下者,则俘取村墅子女,纵火大掠,辇金帛而去」
集中兵力野战歼灭宋军有生力量才是辽军一贯的打法。更不用说辽军攻城一贯驱赶敌国平民为肉盾先行:
「驱掠老幼,运土木填壕堑;攻城之际,必使先登,矢石檑木并下,止伤老幼」
所以辽军根本不可能为攻击一个固定据点付出三分之一伤亡的代价。
而观后续辽军的攻势,兵锋依旧犀利,一路败天雄、破德清,主力直驱澶州城下,毫无大败之后的疲弱之象。反观宋军却龟缩不出,哪里有重创敌人的迹象?
「当时守城不敢出,敌兵堂堂直抵澶渊,几至渡河,为京师患」
「伏起断其后,天雄兵不能进退oooooo天雄兵复得还,存者什三四。敌遂陷德清。知军、尚食使张旦及其子三班借职利涉、虎翼都虞候胡福等十四人并死之。契丹既陷德清,是日,率觽抵澶州北,直犯大阵,围合三面」
「庚午,攻破德清军。壬申,(辽圣宗)次澶渊」
稍后在澶州北城下的最后决战中,据宋史和武经总要都称辽军主力不过是数万之数:
「李继隆分为驾前东西面都排阵使,军于北门外。辽骑数万骤至城下」
「李继隆为驾前排阵使,赴澶州,陈兵城北ooooo戎马数万来犯」
这和宋军北面部署报称的数字差距甚远。由此可见,先前北面部署奏报的辽军达30万众,死伤达三分之一强,完全是前方将官夸大其词谎报军功。
https://tieba.baidu.com/p/3426664210
至于谁是应约,辽史王继忠传,“二十二年,宋使来聘,遗继忠弧矢、鞭策及求和劄子,有曰:“自临大位,爱养黎元。岂欲穷兵,惟思息战。每敕边事,严谕守臣。至于北界人民,不令小有侵扰,众所具悉,尔亦备知。向以知雄州何承矩已布此恳,自后杳无所闻。汝可密言,如许通和,即当别使往请。”诏继忠与宋使相见,仍许讲和。”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善补性懦,守静。凡征讨,惮攻战,急还,以故战多不利。年七十四卒……你是说这个货么?应约,王继忠一个降辽的贰臣,怎么回事还用说么?倒是耶律善补干啥都不行,唯独他掌握和谈大势,真宗与王继忠接触在前,善补报告宋有意和谈在后,不难知道咋回事吧?辽军在之前号称三十多万,一路下来就算击破击退也有损失,瀛州吃了大亏,算下来减员十多万了,王超那是三路帅,边军主力,没损失多少,又有前述加强,真宗带来禁军主力,勤王之师四面云集,到底谁该哭啊?辽军不顾边军主力,不顾深入辽境的宋军,直趋黄河,是要斩首真宗么?真宗开始迟疑,怯战,准备迁都,其实很多是不了解前线情况,王超保存实力,其实也有道理,你绕开定州大阵,其实是战略上走不远的,为啥要上赶着去敌人的预设战场,一个小小的瀛州都攻不下,短时间伤亡数万,有啥可怕的?真宗开始是真不知道也不信这些,只是看着辽军一路到了河边以为挡了挡不住,进入辽境的两支部队也没起到牵制作用,以为是全军覆没了,同理,以为边军是不是也打残了?所以挡不住。以至于到了澶州有头一天还不敢过河到北城,不过靠前指挥是有好处,起码很快知道了,两只宋军凯旋已经到了敌后,王超这老小子兵力没有啥损失,会同一些他镇部队也有十多万,这才过了河,后面才有登城受拜,数十万宋军欢呼万岁声震数十里,敌“震怖”的事儿。形势到了这个份上,辽军其实是没法打了。
--
FROM 220.1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