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终结这个贴吧, 本人喜欢陶瓷, 搞点老普的物件瓷片啥的收藏研究也小十年了.
首先有釉与否不是关键,陶器也可以上釉, 比如唐三彩,汉绿釉都是收藏界追捧的釉陶, 我自己也有几个小的三彩镇墓兽. 釉是在陶和瓷修坯阴干后单独配的或刷或喷上去的一层物质, 釉的熔点比较低, 会在高温下融化成液体, 出窑后冷凝成玻璃质, 罩在陶器瓷器的表面, 又隔水又容易清洁. 釉熔点低的原因是成分主要是碳酸钙, 以前配釉一定要加草木灰, 草木灰能够降低釉的熔点, 有"无灰不成釉"之说. 配釉是门大学问, 釉根据不同成分配比可以有不同颜色, 单色釉瓷器的颜色都是釉带来的. 我们今天什么颜色都有, 感觉各种颜色都没什么一点不稀奇, 但在古代, 釉色是要研发的, 跟染料一样, 很多颜色是很稀有的,不是什么颜色都能搞出来的.
然后就是陶和瓷的区别: 其实陶瓷的本体在剖面上能看到, 分釉和胎, 釉上面说过了, 就是表面的那层玻璃质. 陶有的上釉有的不上釉, 瓷基本上都上釉, 不上釉的素烧的瓷器只有现代的工艺美术作品有, 传统的没见过不上釉的. 而胎则是区别陶和瓷的主要的东西, 胎就是打碎瓷碗, 看中间的横截面, 釉下面那一层东西, 或者是在瓷器的底部, 也能看到瓷胎, 因为瓷器底部一般是不施釉的. 上面说过釉在高温下会变成液体, 出窑冷却后会凝固成固体, 如果底部也施釉, 烧的时候釉就会把瓷器和下面的垫饼粘在一起拿不下来了, 所以现在窑址出土的一类器物就是当时的连钵器, 我在景德镇也买过一件这样的影青, 器物是完整的, 就是粘在匣钵里拿不出来. 陶胎和瓷胎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二者的致密度不同, 直观的表现就是是否吸水的特性, 一般来说陶是有孔的吸水或者吸味的, 瓷是致密的不吸水的, 这种吸水的特性可以想一下一个瓷碗底下沾了水, 一擦就干了, 而一个花盆沾了水, 擦干后也还是有印子, 因为水已经渗进去. 虽然陶器不是都像花盆那么疏松, 但大概意思差不多, 所以紫砂, 砂锅这种吸味的器具都是陶, 所以砂锅, 紫砂都是要保养的, 紫砂更是一套茶具用来喝一种茶, 要不会串味. 陶和瓷的吸水性的区别主要是烧结温度和胎的材料决定的. 一般来说陶的烧制温度一般七八百度, 胎结合的没有那么致密, 而瓷器烧制温度通常一千度以上, 比如越窑的青瓷炉温1200度, 景德镇的青花要在1400度以上. 很多人都不知道瓷器入窑烧之前和烧之后体积要缩小差不多三分之一左右, 我曾经报班手工做过瓷器, 修坯的时候师傅特意让我做的大一点, 说不能按成品的体积去做, 后来证明果然如此, 出窑小了好多. 我做瓷器用的是高岭土, 是一种跟面粉差不多的东西, 掺水后极为细腻, 又有一定的可塑性. 烧瓷器简单的环节有拉坯,修胎,上釉等等环节. 古代每个环节都有一个工种, 乾隆年间景德镇督陶官唐英曾经雇人画过一册<陶冶图>给乾隆皇上看着玩, 里面就是陶瓷制作的各个步骤, 好像是二十副, 有凑数嫌疑, 不过也的确是比较复杂的.
但我认为现在的陶和瓷的界限也并没有那么清楚, 只要温度够高, 陶的材料也可以烧的很致密, 例如我买的一些现代的紫砂杯子, 也几乎不吸水不吸味. 现在的瓷器都是高岭土做的, 高岭土这个名字是景德镇来的, 但现在泛指做瓷器的瓷土, 也就是各地出的瓷土, 只要能用来做瓷器, 都叫高岭土, 一般成分有铝. 在古代窑址, 都是根据当地的瓷土有什么用什么, 不一定含很多铝, 这些也都叫瓷器, 有些也很有特点. 例如福建建盏的铁胎, 含铁量极高, 颜色乌黑, 用小吸铁石可以吸在上面, 这种也是瓷器. 比如南宋的官窑, 用的就是杭州老虎洞附近的瓷土, 颜色发紫, 因此官窑有紫口铁足之称, 再比如北方磁州窑, 瓷土质量不是很好, 不够白, 质量也比较疏松, 所以上釉之前还要上一层白色土, 收藏界称化妆土, 我有一件磁州窑大碗, 底是黄黑的, 但有釉的地方就是白里透黄, 就是釉下有化妆土的原因. 所以我觉得还是烧的温度更重要.
回到帖子头上, 大缸是陶是瓷? 答案是陶, 但大缸不漏水, 我猜可能是现在都是电炉, 温度比较高, 烧结紧实度够了, 而且上面好像也有一层薄薄的釉. 其实决定大缸是陶不是瓷主要是成本, 瓷贵, 而大缸是民用器, 特别是古代, 这么大件的瓷器烧制成本很高的, 因此不可能是瓷. 我们现在看景德镇的青花大瓷缸养鱼的有的是, 不咋值钱, 那是因为现在是电炉, 工艺水平高了, 成本下来了, 古代烧这么大件的大瓷缸极少, 极贵, 因为古代柴窑里面放这么大的物件, 要保证成品率是很难的事情. 收藏界比较有名的是永宣的青花大香炉, 是瓷的, 元青花应该也有大香炉, 但没见过, 只是根据大威德的那对龙瓶上的铭文知道还有香炉. 上博有一件万历的大瓷缸, 用现代工艺品的工艺相比瑕疵开裂很多, 但在古代这样的东西已经是好东西了.
【 在 Tsch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注意镂空,这是解放后新发明的一种产品,先烧带镂空瓷胎,然后上釉复烧,或者一开始就上釉?我不太清楚。
: 反正在镂空的地方是形成隔音双层玻璃窗那种形式,可以透过镂空处和双层釉看到对面。
: 因为把那个地方捅破了,所以我怀疑那个釉面比胎体软。
: ...................
--
修改:Machael FROM 101.86.106.*
FROM 101.8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