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都已分析了,辽军深入五六百里,且后方不稳,补给断绝,再行机动深入已经无力了,也更过弄险,切前路被黄河北流所阻,宋军不遗余力破冰,集结水师,贸然过河,恐怕更陷被动,过河后去山东有东流阻挡,去汴京也有济水阻挡,宋军当面至少二十多万,尾随的话,转圜余地也不大,总之进一步弄险显然并非上策。至于北逃,不走要道避开拦截,则转运艰难,要道则宋军方便阻击,阻截,要逃就不能战,这是基本原则,因为即便能击破,耽搁了时日,被人家四面围上来,战略上也是败了。况且,一无所获,北逃,士气更加受打击,稍有不慎,就会成了溃逃,如果主力受损,人家岂不是顺理成章的长驱幽燕?辽军所恃不过军威,汉地若不存,更没资本与宋对抗了。
王继忠前面说的明白,是辽国和议的管道,但真宗直到亲征前都不允议和。后面遣使开始就是曹利用,但被天雄军留置,直至驾幸澶州,才又派其前去,之前并没有应允议和。宋史长编记载更为翔实。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虽然澶州有备萧达揽被狙后辽军气沮,但是宋方也顾忌辽军仍然可以凭借机动和野战优势,另在宋境内寻找攻袭防备薄弱处,而且王超的军队并没赶来会合,所谓围歼辽军宋廷也不敢奢求。辽军补给还是以抄掠为主,既然辽军能从薄弱处突破南下自然也可能从宋方防御空隙中北逃。
: 关于王继忠的事,看辽史王继忠传,
: 宋以继忠先朝旧臣,每遣使,必有附赐,圣宗许受之。
: ...................
--
FROM 114.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