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时任襄樊市市长的罗辉决定由市教育局牵头完成《隆中对》重登教科书的计划;2001年2月13日下午,“《隆中对》应重新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专家讨论会召开;之后,专家们从《隆中对》一文的思想性、知识性、语文教学的具体目的及文章结构等方面阐述了该文应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理由,最终形成提案,并通过在武汉的全国政协常委提交到了全国政协九届四次全体会议上;
另一方面,民盟襄樊市委正式提出了《关于重新将〈隆中对〉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建议》的提案,并呈报民盟湖北省委和民盟中央,2001年2月被全国政协信息中心采用;
作为民盟襄樊市委负责人和市教育局副局长,负责该项任务的张华美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为此,半年之内,他五次进京。
……
终于,“2001年10月,《隆中对》经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审专家组评审通过,确定编入初中第三年级语文课本第六册。2003年春,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的《语文》正式发行了。”
除了记述了有关工作人员所做的努力外,文章里还描绘了一些细节:
教育部的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教育部门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襄樊教育局会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
在罗辉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会晤的过程中,社长提出:“你这个堂堂大市长,会为了一篇小小的文章如此大动干戈,一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让全国亿万中学生知道隆中、了解襄樊,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呀!”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专门给张华美寄来了一份教材清样。张华美告诉记者,当他把清样放到罗市长办公桌上的时候,他才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下来。他把课文读了又读,看了又看,感叹说:“这是一篇来之不易的《隆中对》呀,它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一位学生家长说:“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不会再有襄樊、南阳之争了,毕竟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事说得很明白了。”
一提起这篇文章,南阳人连连说道:“他们(襄樊人)自曝内幕。”
--
FROM 178.2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