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北京钢院陈坤龙的讲座
很困惑,也可能他没说清楚
1,他说的是商朝纯铜,纯铅,铅青铜的器物都呈现极为近似的高放射性指纹特征,“和铅含量无关(原话)”
他的推论是,用的是一个特定地方的原料(推测秦岭,无证据)。和铅含量无关,恰恰说明铅铜伴生矿(铜里面污染的铅的同位素特征,和伴生的铅的特征一致),
我继续推论,也就是商朝人只认这一种铜一种铅(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身边巨大的铜铅资源也能用来做青铜器),如果用了中条山大量的铅(早在龙山陶器玻璃釉上就用到了),或者湖北铜绿山的铜,或者其他杂七杂八的铅铜矿,都不会出现类似的特征
但是这种幼稚性,和商王朝,超大规模的青铜器制造规模是不匹配的
2,他说到商朝南方青铜器的问题,南方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广泛分布冶炼遗址,北方郑州商城,殷墟更不用说
同样是这样的矛盾,如果不是因为原料问题,何必四处开分基地冶炼青铜
但是如果四处采集原料,为什么又有高度一致的高放射性铅指纹特征
3,我个人的理解这个高放射性铅矿料可能是一种工艺辅料,比如润滑剂。有了它能够大幅提高青铜器的成品率,但是原料极其稀少,中央控制,输送到各地官办冶炼作坊
但是我完全不懂青铜工艺,所以以上结论纯属瞎猜
【 在 cloudd 的大作中提到: 】
: 三星堆考古队的一个研究人员的观点是三星堆的器物都不是自己做的,来源于长江流域烧好运过来,主要是根据成分分析
--
FROM 61.13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