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对照着看。《史记》里边有很多弄错年代的失误。(也不能怨司马迁,毕竟他能接触的史料不及后人丰富。再就是人总有犯错的时候。)
《史记》里边也有不少怪力乱神的桥段,还有些明显的文学化处理。比如商鞅见秦孝公这段,《史记》里边见了四次,还托了秦孝公近臣景监的门子。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问题是:秦孝公当时明确发榜招贤纳士,一定有专门的渠道去迎接、考核,干嘛还要托门子?而且,以当时的情况,秦孝公真的能给他四次面试机会吗?那段读起来更像是小说笔法。
再比如,后边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这一段就把四次面试去掉了,直接说了商鞅如何献计献策的。但,他却保留了找景监托门子的这段,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在影射王安石结交宦官蓝元震?“资治”不?
同样一段历史,不同作者写出不同的东西,可不仅仅是文字运用功夫上的差别。
不要把一本史书绝对化,更不要绝对化作者。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战国策也有不对的
: 唐雎真能带剑见始皇?那如何荆轲不行?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