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我并没有完全否定南明,我上边也说了:有学术价值。历史学者当然有自己的观点,也有论证过程,但,它终究还是一家之言。而且,因为其学者身份(就是吃这碗饭的),其观点更是难免掺杂主观因素。不是说这句话是哪个老说的,就是金科玉律了,那样的话,历史也就是死历史了。版友们应该早过了写三段式高中议论文引用名人名言的阶段了。那种 人嘴两张皮,横竖都是理 的飘在空中的说法,在学术之外又有什么意思呢?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看历史、讨论历史,不就是为了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必然性的东西,然后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吗?好比说新闻学教授当然觉得张雪峰说的话是胡扯蛋了,但作为一个普通考生家长,也要带入到新闻学教授的角色去思考这个问题吗?
历史当然有偶然也有必然。比如,荆轲刺秦王,没成功,这是偶然。但是,秦一天下,这是当时的必然了。宇文邕活了35~36岁就崩了,这是偶然。但是,当时北方统一全国从实力上来说则是必然,只不过多蹉跎几年,换成了杨坚。偶然性带来的只是who、when、how这些状语层面的误差而已。如果看历史都是偶然,那不就是不可知论吗?那我们自己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好好读书,就是可以考上更好的学校。具体到人,当然会有偶然,比如考试前吃坏了肚子的,比如考试期间新冠阳了的,比如谦大爷的电影《老师好》里那个考前出了车祸的女生。但是我们能只强调这些偶然而忽视那些必然吗?不能这么干事儿吧?历史终究是讨论的人的问题,搞太多模棱两可的玄学,我是觉得没意思。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啥大势已定,顾老在南明史序言里写的很明白
: 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史学界长期关心的问题。在我看来,必然性只有一条:就是社会要发展,要前进;其间可能出现短期的逆转和曲折。至于统治王朝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更替大抵都属于偶然因素。只不过人们太习惯于把既成事实当作历史必然,就本质而言,这同封建史籍中的“天命眷顾”没有多大区别。
: :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