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笔笔柱的材质一般为硬挺的紫毫(秋兔背部的硬毫),在制作时,由于露出笔杆的笔柱有三分之二被裹住,只有少量的笔毫可以在书写中起作用,因此,本来就劲挺的笔毫会更为劲健,弹力十足,被压弯曲屈之后,能迅速恢复原位,不似散卓笔那般散乱;另外质感硬,书写的按力也较散卓笔大。
另外,有心笔虽然解决了笔腰无力的弊病,但是也有其缺点。其一就是储墨太少。当然,在中古时期,普遍是以小笔写小字,这个毛病在当时也算不上特别显眼。再者就是笔毛由于被纸或绢缠住导致书写之时提按不便。柳公权所谓“出锋太短,伤于劲硬。”传世至今的晋唐墨迹,在笔画转折处往往会有贼毫露出,这便是使用有心硬笔的表现之一。
最明显的就是神龙本兰亭中的“暂”字。其右上角的“斤”的第一撇出现了分岔,右下角的“足”的右侧干脆出现了“毛边”,这些都是贼毫的效果。
神龙本兰亭局部 ?故宫博物院
晋唐时期,中原尚未有高凳高桌普及,人的书写姿势一般为跪坐持简式、伏案式、立姿面壁式等,那么对应着这些姿势的执笔法,最可能被广泛应用的就是二指单钩法,类似于今天人们的执硬笔法,而有心笔的特点正是健、硬、毫短。二者搭配能保持笔与纸的敏感性与灵活性。因此,缠纸有心笔在当时比较流行,到唐朝达到高峰。由于缠纸工艺复杂,此笔也成为贵族用笔的首选。
【 在 fbf 的大作中提到: 】
: 唐末大乱也是相对的,制笔这么普遍的工艺还能失传?只能是新工艺代替旧工艺吧
: 发自「今日水木 on SM-G9910」
--
FROM 11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