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朝,燕山以北仍然有一定的战略纵深,这实际上是迁都的前置条件之一。到了仁宣时,虽然对于三部的南下不能完全拒止,但是尚能支撑。
土木之变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地缘战略格局。明军虽然赶走了瓦剌人,但是对于三部的南下完全无可奈何。好在他们野心不大,朵颜部驻牧于口外,与明军附近边镇形成共生关系。这时,“天子守国门”成了无可奈何,但尚可接受的一个局势。
接下来的转折发生在庚戌之变。那之后朵颜部彻底依附俺答。明军的北边防御压力骤增。天子守国门就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崇祯的话,的确是,事后来看,闯军攻下宁武关的时候,他就应该速速南下了。
【 在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明初天子守国门算很明智的做法,就是崇祯太榆木脑袋,李闯都打山西了,还不赶紧逃跑
--
修改:molar FROM 223.104.42.*
FROM 223.1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