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率是有这方面的考量的,但是不是“更多”,就不好说了。如果在强势一方得不到重用,他完全可以选择终老林泉的,出山去做不可能完成的事并不是唯一选项。
至于说“诸葛之智”,诸葛亮绝对是当时最聪明的那一波人里边的,这一点应该没异议。但,即便是他看到了“中兴汉室如梦幻泡影”,就一定不会去做吗?也未必。这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想要什么,或者说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只以个人得失、个人终局为唯一标准,很多高智商的历史名人的结局都不好,显然是因为他们心中的得失标准不是个人如何,而是有更大的事情想要去做,哪怕搭上个人身家性命。这其实也是一种历史美感的来源。如果历史人物一个个都是以个人得失为第一优先考虑,那我们今天面对的历史也就太乏味了。就像商鞅,他真的不知道噶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脸上纹带鱼会得罪整个秦国贵族,尤其是储君?他真的不知道后果会是什么?起码吴起的结局就在不远的几十年前吧。可他就是干了。为啥?因为如果他放过了太子犯法一事,也就意味着他的变法提前失败。大概在他心中的天平上,变法的成败是比他的身家性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他就那么做了。所以我们今天提到“商鞅变法”的时候,会有很多长篇大论,会有多少页的争论帖子,而不是一两句话交代一下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然后就带过。
【 在 zmr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更多的考量是无法在魏国和孙吴那里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上的地位。知遇之恩远高于汉室的兴衰,何况以诸葛之智,早已明白中兴汉室如梦幻泡影。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