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共有技术,是指维系指数式发展方式的一类技术,因其知识产权需要被产业中所有企业共同拥有而得其名。例如,产业中的领军企业通过共同资助相关研究而直接拥有其知识产权,产业中的中小企业通过人才溢出方式间接拥有其知识产权。这类技术是从集成电路产业的内在矛盾出发进行定义。
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已经或未来有望广泛应用,对特定产业或多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的技术。该技术已经写入我国科技进步法。但是,该类技术从外部需求加以定义,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界定范围过泛,难以形成共识,覆盖不够系统全面的缺点。
产业共有技术,隶属于产业共性技术。但产业共性技术只能界定到芯片技术、工业母机技术、量子技术等大类,在其下的具体技术则无法根据问题界定,只能通过专家粗略判定。
要明白什么是第二类巴斯德研究,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由兴趣引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第一类巴斯德研究。
由兴趣引发的基础研究,是指单纯由兴趣驱动,完全不考虑应用,专门探索事物原理、规律的一类研究。
应用研究,是指单纯以提出应用方案为目标的一类研究,完全不考虑探索知识。
第一类巴斯德研究,是指由应用启发而探索事物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研究。
第二类巴斯德研究,是综合利用由兴趣启发和由应用启发的两类基础研究而对解决产业发展瓶颈提出理念构想的一类新研究。
1945年,白宫科技委主任范内瓦布什,在该部门发表的白皮书《科学:无尽的前沿》里,阐述了单纯由兴趣引发的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具有间接的推动作用,影响了全世界的科技政策,促进了对科学研究的大规模投入。
1997年,玫瑰斯多科斯教授反思布什提出的科学-应用研究的线性模型,提出了巴斯德象限,发现了第一类巴斯德研究,证明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具有反作用,此类研究并能直接作用于应用研究。这进一步强化了各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有目的资助。
1992年以前,集成电路发明人诺伊斯在实践中发现了第二类巴斯德研究,并在1992年以后开始能动化运用,在全球唯一实现了对第三个指数范式的系统化突破。2018年,该方法开始被应用于第四个指数范式的开辟方面。2024年,该方法体系被通过大历史分析方法揭示,将其由隐形认识转变为显性认识,成为指导集成电路举国攻关的理论依据。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请给解释下下面几个概念?
: 共有技术
: 共性技术
: ...................
--
修改:phoenixhills FROM 218.249.201.*
FROM 218.24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