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声不是特例,在语言中仅起到发音的作用,不会与其他四声有任何区别。
一个人在普通话和方言切换的时候,是整体切换,而不会考虑哪个字是入声。
这个概念不会凸现出来的。
我自己,当然是知道的,因为我读诗词。比如《柳宗元的《渔翁》,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声声慢》。
但是这成为不了一种现象,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如果你从这个入手去开展研究,那么你的方向就错了。
【 在 DoorWa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能举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吗?
: 从哲学上讲,我们讨论汽车时,脑子里会有汽车的概念,甚至有的哲学家认为,实体是脑子里那个汽车—— 这个你能理解的吧?
: 刚刚你回帖的时候,想的是哪个入声,能映射到入声里的“爷爷”或“姑姑”,这么普遍的。
: ...................
--
FROM 111.2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