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历相当糙,唐朝数学水平比之南朝存在倒退,这都是科技史常识。
你一贯长篇大论制造语料垃圾来论证谬论。
【 在 meza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是发现你毫无常识而已。南朝天文数学首先就没有什么失传一说,其次南朝是在五胡之后。最后,只有中华文脉哪有什么单独南方文脉?隋唐代观测水平下降只是你的臆测,事实上隋唐天文、历法、数学都有长足进步,甚至这三项是进步最大的,隋代数学天文学家刘焯《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由于刘焯所著历书与当时权威人士——太史令张胄玄的天文、历数观点多有不同,故呕血而成的《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该书提供的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李淳风就是依据《皇极历》造出了《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水平肯定高于大明历。魏征坦言“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皇极历创立很多方法,观点,比如不均匀性计算,定气推算法(推算节气),甚至指导了时宪历这个华夏历法集大成者。李淳风编《麟德历》,创造性抛弃以每月29日和30日相间排列的“平朔”,采用按照太阳和月亮位置相合的时刻来定朔日的“定朔”。然而隋唐最优秀的天文学学家却轮不到上面两个。本来,李淳风就设计制造了“浑天仪”,结构复杂而精密,表里三重,可以测量天体经纬日月星辰,僧一行在此基础上与梁令瓒合作创制的能够直接测量黄道坐标的黄道游仪,用来观察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大幅提升观测精度和数学计算能力,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现象,提出恒星自行。同时,历史首次测量子午线,南北各地观测天文现象,实测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日影短长的结果,大幅提升了极不精确的传统估算与认知。编定了闻名中外的《大衍历》。这部历书的突出特点在于根据日影实测来确定历法,纠正了前代历法中的许多错误,系统周密,结构合理,计算较为准确,对后代历法影响深远。
: 这是实际工作也有数学发展带来的推动,唐代首次记载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对中国古代代数学的方程式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注解整理审定了著名的十部算经,被朝廷规定作为算学的教本,提升了整体数学水平。
: 你一贯缺乏常识,认知偏执。
--
FROM 223.1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