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贾充作为中层领导的狡猾之处,明显的功劳当然要,但烫手的山芋绝不会主动去接。
成济临死前大骂司马昭,把自己的死全部归咎于司马昭,而司马昭最终保下贾充,都说明贾充当时的决策异常英明,既避免了最坏结果出现(皇帝真干掉了司马昭),又成功把锅甩了出去,成济这个二百五主动接了下来。贾充自此更加飞黄腾达,权势滔天,未来当上了国丈。。。
至于后世很多人分析,当时贾充为何不直接下命令,把皇帝控制起来,但不要伤了皇帝性命?岂不妙哉。这纯粹事后诸葛亮。首先,这样以来操作难度太大,下属畏手畏脚,很有可能弄巧成拙,靖难之役中建文对朱棣就这么干过。其次,命令越具体,自己的责任就越大,贾充非常清楚这一点。
总之,贾充模棱两可的命令,即“要大家向司马昭报恩,也就是维护司马昭利益”,至于尺度如何掌握,在场的下属自己掌握,已是贾充情急之下的最优选择。
【 在 nim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有道理,领导都这样,说一半,让你猜出他的心思,做成了,功劳他第一,做不成,你背锅。但是本质一样的,肯定是成济挡不住,回来不死也要废。
:
--
FROM 124.1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