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跟富庶不沾边,论据是武力方面的北府兵?这逻辑通吗?
平时不打仗的时候静态养兵和打仗时的动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打大仗的时候,以古代的运输条件,光把粮草足额运到战场(一般是边境,还往往有山川险阻。),这里边的损耗就是个天文数字。还有人会贪墨、过手粘油。大火包一响,黄金万两嘛。那万两黄金可不都变成了投射到敌人身上的能量和锋刃。还有一点,大战时不可能只用兵,还要征调大量民夫,对生产的破坏也是巨大的(缺人种地了嘛),紧接着局部饥荒是大概率事件。这些根本不是你什么“越养越多”的概念。
以古代的农业生产效率论,宋代商业发达,也间接导致了其农业积聚不够。因为有发达的商业,农业商品更接近“刚刚好”,可能有点盈余,但不会太多。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可真和敌国打起连年累月的消耗战,根本打不起——这一点,宋的统治者比谁都清楚。要不然怎么总上赶着议和、拿钱解决问题?因为打不起大仗、持久仗!
历史问题,当然不可能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但,也甭总扯那些大叙事,动不动就甩大词。一些看似简单的基本的逻辑,其实更能说明问题。
宋代所谓商业发达,当然有可吹之处。但,它生不逢时,它早熟。在当时的农业生产力下,它注定中看不中用。现代人在当下的对商业尊崇的语境下长大,对那个一千年前的时代只看到了表皮,对宋多了好感分,其实是借宋人酒杯撒今人的酒疯罢了。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东晋南朝江南就跟富庶不沾边,靠的是荆州和北府军支撑。
: 兵打不打仗都要养,越养越多,不存在打不起都是打不过,打败仗,但宋军表现并不差,关键的仗打输的多,苟且偷安其实是从北宋开始的,打仗对士大夫没好处,甚至打赢也没好处,议和逃跑为什么在明代这么禁忌(本质上作为手段未尝不可),就是因为宋代玩坏了玩臭了,臭不可闻,没人再敢提了。积贫积弱,是说各种因素导致囯穷,民弱,积累因素,恶性循环,只有士大夫乐在其中,是天堂。国其实是代表君权,民就是平民,这俩强了,对士大夫不利。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