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和石家庄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地名。常山在古代是常山郡,石家庄(真定、正定)相当于郡治所在地。类似于省和省会的关系。
汉初,常山郡的郡治叫东垣,后来刘邦平定了陈豨之战,将东垣改名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一直到清代,为避雍正帝名讳,真定改名正定。
石家庄以前是个小村。清末修正太铁路,它借着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发展起来的:当时正定在滹沱河北岸(就是当年刘秀河北历险记中,先上冻,等刘秀过河后又解冻把追兵拦在河北岸的那个滹沱河。。。当然,刘秀的故事不一定是在滹沱河的这一段。),如果在正定城里设站,需要在滹沱河架桥。为节省成本,施工方最终在河南岸的石家庄设站。后来,围绕火车站,石家庄逐渐发展起来。中间还有段时间叫石门(石家庄+休门,石家庄最早的核心区的两个村。),解放后改回石家庄。现在,正定已经是石家庄下边的一个区了,还不是核心区,属于近郊区,类似于昌平和北京的关系:石家庄核心区是四区,按照直角坐标系分,一至四象限依次是长安区、新华区、桥西区和裕华区,正定县(区)在一二象限的长安、新华两区北边,差不多以滹沱河为界,三者的相对位置类似于昌平往南和海淀、朝阳接壤的意思。
所以,严格说,石家庄和真定(正定)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改名的关系。
多说个有意思的事:东垣古城遗址在今天石家庄北二环外的桃园村,可今天的正定城则在今天石家庄北三环外,滹沱河从北三环和正定城之间自西向东流过。也就是说,这两千年间,从东垣到真定再到正定,这座城是长腿的,搬过家的。按照今天的地理概念来说,它从今天石家庄北二环边跑到了北三环外。
其实说起来也很正常,古代城市因为很多原因,会出现“搬家”现象:
古代城市没有地下排水系统,用得久了,地下水会被污染,不得不搬迁;
古代城市,因为战争原因,被毁后重建,新址和旧址可能会有一些错位。河北作为古代战争频发之地,滹沱河两岸也是兵争之地(拓跋圭和后燕就曾在河两岸对峙过,大概在藁城那一段。),这种毁了建、建了毁的情况在真定应该发生过,可能还不止一次;
靠近大江大河的城市,可能因为水灾甚至大河改道(比如黄河),城市被摧毁,地貌发生巨变,新建时也会因新的地势而建。真定挨着滹沱河,猜测也可能有类似情况。滹沱河曾是黄河支流,后来黄河改道,滹沱河改道入 子牙河 然后入 海河。这从黄河水系改成海河水系的中间,对沿岸地理肯定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古代城市会“搬家”,哪怕名字不变的,也可能和千百年以前的同名城市不在一个地理坐标上了。
【 在 flukeox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些小地方也是:佳县,古名:葭县
: [upload=1][/upload]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221.21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