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分析
1、秦将章邯在大破楚军、击杀项梁后,转而渡河击赵。赵国在阻河不成的情况下,主动放弃邯郸,退入更利于防守的巨鹿城坚守。
2、关于参与巨鹿之战的秦军数量,试做一简要分析:秦军分为两部分,章邯部与王离部,负责巨鹿围城的是王离部,考虑到王离部能够围困巨鹿城、并震慑周围诸国援军不敢攻击,其兵力应在5-10万左右;章邯部在被项羽两次大败的情况下,仍有20余万,其兵力应在30万左右。综合来看,秦军兵力保守估计也有30万,较大可能在30-40万之间。
3、表面上看秦军在兵力、士气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秦军也有隐忧。面对秦军的优势兵力,赵国采用了很聪明的一招,退守坚城。坚城短期内难以攻下,几十万秦军的补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4、当时秦军的补给线可以说相当的不安全:刘邦部一直在河南境内游弋;赵将司马卬在河内数立战功,甚至有先刘邦入关之势;其他在河南境内活跃的诸侯军还包括魏豹、彭越、张耳的部将申阳、魏将皇欣、武蒲、刚武侯、郦商等部。这些人与秦军主力硬碰不行,但打游击、骚扰补给线则得心应手。
5、为了保证围困巨鹿的王离军的补给,章邯率部屯兵棘原,以方便就敖仓之粮,并保证不受河南境内各诸侯军的骚扰;同时筑甬道向巨鹿秦军输粮。巨鹿秦军因为后勤补给得到保障,得以安心围困巨鹿,士气也非常旺盛。
6、赵国危急,各方派出的援军其实并不少:楚国方面,项羽先派英布、蒲将军率两万人渡河,之后全军渡河,其总兵力至少有七八万人;赵将陈余收常山军数万人;张耳之子张敖收代军万余人;齐国派出了齐将田都;燕国派出了燕将臧荼。全加起来也有十几万人,只不过士气不高,不敢主动攻击秦军。另外诸侯军的补给也不会太好,像楚军与秦军对峙了46日,粮食也快吃光了。
7、项羽在分析战局后,敏锐的发现秦军的关键在于甬道,于是决定采取直接攻击的方式强攻秦军甬道,这也比较符合他的作战风格。当然在具体安排上,项羽还是比较谨慎的先派英布、蒲将军率两万人渡河,在初战获胜、验证了自己的战术有效后,项羽才破釜沉舟、全军压上去。
8、面对楚军对补给线的猛攻,章邯也可以把棘原的秦军主力压上去,联合巨鹿秦军,与楚军决战。但章邯却有顾虑:一是章邯之前曾为项氏楚军所败,后来是利用项梁的大意才击破楚军,对野战能否战胜项羽并无把握;二是当时章邯在朝中的后台李斯已经全家被杀,章邯与赵高的关系不睦,如果全军出击失败,不仅不可能像过去一样继续得到援军,还可能因此被撤职治罪。聪明的章邯很清楚,必须保留住军队作为资本,来与朝廷甚至“反贼”谈条件(他后来也是这么做的)。
9、因为章邯不敢全军出击,只敢围绕甬道打,楚军经九次激战,终于截断了甬道,打退了章邯军。王离军断了补给、失了外援,士气大落;而周围的诸侯军则士气高涨。最后在楚军领导下、各诸侯军一起出击,全歼巨鹿秦军。巨鹿之战以诸侯联军的大获全胜告终。
10、总体来看,虽然巨鹿之战的胜利离不开项羽的武勇和楚军的奋战,但本质还是一场围绕补给线打得战争、也是一场外交之战。秦军在没有稳定住河南的情况下,远途攻赵,顿兵坚城之下,本身补给的压力就非常大;而各诸侯国在楚国新败、赵国濒临灭亡的大危机下,同仇敌忾,楚、齐、燕均向巨鹿派出了援军,魏、韩势力以及楚国的偏师则在秦的后方、补给线兴风作浪,相反,秦国的内部,却正在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在此种国际大背景下,只需要项羽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站出来做坚决的一击。
11、巨鹿之战虽然打得非常激烈、精彩,但秦军的损失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毕竟章邯部主力尚存,也有几十万人,如果全部退回关中防守,利用各诸侯之间的矛盾,保住秦国故地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此时秦国的中枢人物——赵高,玩权术是高手,治国不灵,掌权之后可以说昏招迭出。先是逼反了章邯,后又与刘邦偷偷谈判,葬送了关中最后的秦军,于是秦国这座大厦也就迅速的土崩瓦解了。
--
修改:forgauss FROM 123.116.71.*
FROM 123.1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