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转自 bearn 的BLOG:秉烛堂】
BLOG地址:
http://www.newsmth.net/pc/index.php?id=bearn日志地址:
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6504&nid=319336&s=all 权之难
——齐燕生死战的一次预演
齐策二
权之难,齐、燕战。秦使魏冉之赵,出兵助燕击齐。
薛公使魏处之赵,谓李兑曰:“君助燕击齐,齐必急。急必以地和于燕,而身与赵战矣。然则是君自为燕东兵,为燕取地也。故为君计者,不如按兵勿出。齐必缓,缓必复与燕战。战而胜,兵罢弊,赵可取唐、曲逆;战而不胜,命悬于赵。然则吾中立而割穷齐与疲燕也,两国之权,归于君矣。”
燕策一
权之难,燕再战不胜,赵弗救。(哙子)谓(文公)曰:“不如以埊请合于齐,赵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文公)曰:“善。”令郭任以埊请讲于齐。赵闻之,遂出兵救燕。
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
昔者齐、燕战于桓之曲,燕不胜,十万之众尽。胡人袭燕楼烦数县,取其牛马。
权之难不见于现存的主要史料,仅存于战国策的3篇策文中,据今人考证此战发生于前296-295年,在燕昭王时,不及哙子、文公。此策中云“哙子谓文公”误,应为“郭任谓昭王”。战国策各篇原策文多不具说者名,今所存说者名多由后世整理者据上下文或其它史料所加。此策之“哙子谓文公”、“文公曰”恐为后世整理者据《燕世家》、《苏秦列传》所加。
权,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今河北正定北;唐,或即南行唐,在今河北行唐北;曲逆,或即曲阳,在今河北曲阳西。观三地都深入中山国腹地,而中山其时已被赵所灭。如何解释这一问题呢?我的猜测是:赵灭中山时齐人曾有介入,而燕人可能是有意选择在赵国境内与齐开战的。《田世家》闵王二十九年(应为闵王六年)云“赵杀其主父。齐佐赵灭中山。”中山为齐盟国,齐不可能诚意助赵灭中山,只因与韩魏长期西征,无力干涉,赵最终灭中山时,齐军可能名义上来助阵,实际上来分抢地盘而已。故燕人挑此时此地袭击齐军,本是想倚仗赵人之力打击齐军。
权之战爆发的背景和过程当是:燕昭王自复国以来,励精图治已近20年。前296年,燕趁齐与韩魏合兵攻秦函谷之际,出兵攻齐,不料“再战不胜”,“十万之众尽”,燕军主力被歼,燕国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而燕的主要盟国赵由于刚经历了沙丘之乱,主父被弑,政变上台者公子成、李兑之辈忙于巩固国内地位,暂时无暇外顾,所以起初未出兵救燕。秦派魏冉赴赵,通过赵国此时的掌权者李兑协商救燕事宜。在秦魏冉、燕郭任等人的努力下,赵最终决定出兵救燕,从而挽救了燕国免于再次亡国之难,大概同时也将齐人所踞有的中山残地收归囊中。此战之前齐军刚刚结束三年之久的函谷围攻,虽能全歼燕军,本身亦十分疲惫,故策文中有“齐必急”、“战而胜,兵罢弊”、“战而不胜,命悬于赵”等语,而孟尝君使魏处使赵,也是为了以齐所占中山地为条件换取赵的不干涉。
权之难给卧薪尝胆的燕昭王的复仇大志以极大的打击,也给他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阴影。此后燕昭王的反齐活动都是以非常隐秘的方式进行的,而且都要联合各大国而不敢再单独采取行动,即使到了乐毅以五国伐齐、形成了对齐国的绝对优势情况下,燕昭王仍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暗自做好了两手准备,这一切,可以说都源于权之难。
燕策二
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而有齐人仕于燕者,昭王召而谓之曰:“寡人且与天下伐齐,旦暮出令矣。子必争之,争之而不听,子因去而之齐。寡人有时复合和也,且以因子而事齐。”当此之时也,燕、齐不两立,然而常独欲有复收之之志若此也。
--
FROM 218.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