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转自 bearn 的BLOG:秉烛堂】
BLOG地址:
http://www.newsmth.net/pc/index.php?id=bearn日志地址:
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6504&nid=360442&s=all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
反张仪党人的一次失败密谋
楚攻雍氏,见于史料者即有3次,都在楚怀王后期,但每次形势皆不同。《史记》对此记载多有混淆,故值得分别明述之。
雍氏,在今河南禹县东北,为韩南部重镇,与楚之襄城相对,是楚人对韩施加军事压力的主要目标。楚分别于前312年、前306年、前300年围攻雍氏,由于各种原因都未成功。
前312年,韩魏已叛楚联秦,连横之势已形成。楚派柱国景翠围攻雍氏以示惩罚,韩令冷向借救于秦。
韩策二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秦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于南郑、蓝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楚威王攻梁,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劲魏。’于是攻皮氏。魏氏劲,威王怒,楚与魏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也,其将扬言救韩,而阴善楚,公恃秦而劲,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战胜楚,遂与公乘楚,易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塞三川而受之,公不能救也。臣恶其事。司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与昭(献)遇于境,其言曰收玺,其实犹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对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以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秦必委国于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仪而已,其实犹之不失秦也。”
秦使公孙昧向韩执政公仲倗所献之策,清晰的反映了前312年初的国际形势。南郑,在今陕西汉中东;蓝田,在今陕西蓝田;三川郡,韩西部以宜阳为中心的地区。“请道于南郑、蓝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指出了秦军的战略方向。实际上此时秦确实正策划着一场三路出兵的大规模攻楚行动,一路出南郑攻楚之西部的巫郡,一路出蓝田攻楚之汉中,一路出三川以救韩。但第三路仅是偏师,秦军主力的目标是攻取汉中并消灭楚军。但此时秦的意图尚未暴露,而是企图先让韩消耗楚军的力量而坐享其成。故公孙昧称“其将扬言救韩,而阴善楚,公恃秦而劲,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战胜楚,遂与公乘楚,易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塞三川而受之,公不能救也。”认为韩与楚相耗,无论胜败都会使秦轻易的取得三川郡。同时他还透露出“司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与昭(献)遇于境,其言曰收玺,其实犹有约也”的情报,司马康应为秦与楚交涉的外交官,昭(獻)即昭鱼,曾任楚令尹,是楚国重臣。此处的“收玺”,是指楚从秦手中收回楚令尹之玺,正与《张仪列传》所记相符。由于楚在上年“以相印授张仪”,而张仪毁约,未能交付楚商於之地,故楚必然要求收回令尹印玺。公孙昧认为“甘茂与昭鱼遇于境”,名义上是“收玺”,实际上是达成新的密约,而这对韩是十分不利的。故公孙昧建议韩“亟以国合于齐、楚,秦必委国于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仪而已,其实犹之不失秦也。”
从这位秦使公孙昧的献策内容来看,并不符合秦的国家利益,可见公孙昧是秦国内张仪的政敌,意图破坏连横的人物。
此策的结果不详,由于不久秦人就在丹阳大胜,歼灭了楚军主力并攻取汉中,围雍氏楚军自然不攻自退,韩魏趁机“袭楚,至邓”。因此公孙昧所献此策恐怕并无显著的效果。
战国纵横家书(《史记·田世家》略同)二十二 苏秦谓陈轸章:
齐宋攻魏,楚围雍氏,秦败屈丐。谓陈轸曰:“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便楚,利公。成则为福,不成则为福。今者秦立于门,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倗、张仪:煮枣将榆,齐兵又进,子来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支。’转辞也。秦、韩之兵毋东,旬余,魏氏转,韩氏从,秦逐张仪,交臂而事楚,此公事成也。”陈轸曰:“若何使毋东?”答曰:“韩倗之救魏之辞,必不谓郑王曰:‘倗以为魏。’必将曰:‘倗将抟三国之兵,乘屈丐之敝,南割于楚,故地必尽。’张仪之救魏之辞,必〔不〕谓秦王曰:‘仪以为魏。’〔必将〕曰:‘仪且以韩、秦之兵东拒齐、宋,仪〔将〕抟三国之兵,乘屈丐之敝,〔南割于〕楚,名存亡〔国,实伐三川〕而归,此王业也。’公令楚〔王与韩氏地,使〕秦制和。谓秦曰:‘〔请与韩地而王以〕施三〔川,韩〕氏之兵不用而得地〔于楚〕,(韩倗之东兵之辞且谓秦)何?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韩以窘〕魏,魏氏不敢不听。韩欲地而兵案,声(威)发于魏,魏氏(之欲不失齐楚者有资矣)。’魏氏〔转〕,秦、韩争事齐楚,王欲毋予地。公令秦、韩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秦、韩之王劫于韩倗、张仪而东兵以服魏,公常操(左)契而责于〔秦、韩,此其善于〕公而〔恶张〕仪多资矣。’
此策是今所见属苏秦的最早策文,在前312年年中,丹阳之战以后,秦韩魏攻齐之前。苏秦先借“客”之口分析了此时的战争形势:“煮枣将榆,齐兵又进”,魏“弗能支”。煮枣,在今山东东明南,是魏国东北重镇,此时正遭到齐军的猛烈围攻。由于秦军尚未东出救魏,魏承受着齐的巨大压力,已有求和并退出连横阵营的危险,其结果“韩氏从,秦逐张仪,交臂而事楚”,正有利于陈轸。故苏秦建议陈轸“令楚王与韩氏地,使秦制和”,诱使韩得楚地(大概是汝南襄城一带),秦得韩三川,使秦韩两国放弃用兵,瓦解张仪的连横战略。
苏秦这一策略过于复杂,陈轸对楚怀王的影响力恐怕不足以说服其割地与韩,而张仪在秦的地位正如日中天,难以动摇。不久,“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三国联军大败齐军于濮水上,楚军又大败于蓝田,使任何破解连横的策略都失去了意义。
--
FROM 218.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