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转自 bearn 的BLOG:秉烛堂】
BLOG地址:
http://www.newsmth.net/pc/index.php?id=bearn日志地址:
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6504&nid=360559&s=all 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
张仪之垮台
前312年的连横运动大获全胜,张仪在秦国的势力也达到了顶点,他也借此开始对反对派甘茂、樗里疾、公孙奭等人发动清算。
秦策二
张仪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曰:‘王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张仪与楚怀王熟识,且其时楚怀王正倚重张仪以求收复汉中之地,因此借楚怀王之口诬陷樗里疾可谓小事一桩。不过观下策“起樗里子于国”之语,则樗里疾之出走,似并未离国,盖逃归其本人封地,暂时退出政界而已。《列传》:樗里子疾室在於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
大约也就在此时,甘茂、公孙奭也分别被张仪排挤到了魏、韩。
秦策二
甘茂约秦、魏而攻楚,楚之相秦者屈盖为楚和于秦,秦启关而听楚使。甘茂谓秦王曰:“怵于楚,而不使魏制和,楚必曰:‘秦鬻魏。’不悦而合于楚,楚、魏为一,国恐伤矣。王不如使魏制和,魏制和必悦。王不恶于魏,则‘寄地’必多矣。”
甘茂为前312年三路出兵攻楚的主将之一,此时大概正在魏联系继续攻楚事宜,由于张仪之故而暂时不得归国了。
然而张仪的清算却似乎漏掉了一个致命的敌人,他就是老对手公孙衍。
秦策二
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李雠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无秦矣!”
由“起樗里子于国”之语可知公孙衍此时正在秦国,公孙衍前314年尚在韩为将,岸门之战被秦军所败出走,此后大概就再次来到了秦国客居。此时秦惠文王之死,正好给了公孙衍以报复张仪的良机。新立的秦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列传》),且“爱公孙衍”(《秦策二》),但现在仅凭公孙衍一人之力尚难以撼动张仪的地位,故李雠建议“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公孙显即公孙奭,策文又作公孙赫,与樗里疾同为秦之显贵而亲韩者。这时张仪所一手建立的秦韩魏三国连横阵线依然存在,而甘茂、公孙奭、樗里疾则分别代表了魏、韩及秦公族内部三方面的势力,这三方面同时向张仪施加压力,即《列传》所谓“群臣日夜恶张仪未已,而齐让又至”。故张仪终于迫于压力只好辞职,于次年(前310年)与魏章“皆东出之魏”,从此退出了战国政坛的中心舞台。
综观张仪与甘茂、樗里疾、公孙奭之辈的斗争,主要是权力之争,但其中亦可辨其战略水平之高下。张仪本为魏人,曾长期在楚宫廷而与楚怀王熟识,但其主秦政以后,并无刻意偏袒亲附魏、楚或其他某一国,而是凡事以连横的总体战略为先。前329年-前319年连横的第一阶段,对魏国又打又拉,使魏国任其为相;前317年-前313年第二阶段,依次进攻魏、韩,将两国拉入了连横阵线;前312年第三阶段,联合韩魏大举攻楚,并援魏攻齐,大破齐楚两国。当他垮台时大概正在策划其连横的第四阶段,即与楚国实现讲和,将主要的打击目标设定于齐国,这也许就是“齐让又至”的原因所在。虽然他的每一步战略都是与其个人利益紧密相系的,但却并没有根本上违背过其连横的总体战略。可以说,张仪的战略实现了其个人利益与秦国家利益最大限度的结合。这一点,其继任者甘茂就没能做到。这也是张仪能主秦政长达19年(前329年-前311年)的原因所在。
--
FROM 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