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地方吏治的困惑(上)——读《读通鉴论》有感(zz)
地方吏治的困惑(上)——读《读通鉴论》有感之五
地方吏治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大问题,几乎所有王朝都曾在此失足,从而最终酿成无可
挽救的灾难性后果。当然,我应该承认,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是故意犯下这些断送祖宗
基业的错误,所以多多少少会把地方吏治当成一个“非人力所能及”的大问题来看待
。历史之所以让我痴迷,大概也在于此吧。
在地方吏治这个问题上,汉代给我的感觉是最好的,因为这一段时间有作为的名太守
很多。虽然这一时期酷吏也不少,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太守还是让人感到是充满
生气和个人魅力的地方长官。造成这一现象有很多原因,比如王夫之所说的,“汉之
太守,去古诸侯也无几,辟除赏罚兵刑赋役皆得以专制” (《读通鉴论》卷二十二,
660-661页),皇帝赋予地方的自主权力很大,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作为;另外,“汉
时属吏,对郡守犹有君臣关系,如为之报仇,如为之作代,如为之护丧,此盖隶属关
系以外之尽忠也”(336页,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一分册,中华书局,2000年)
,换言之,郡守对其治下的属吏有绝对的处置权,其政令执行也比较有效率,比之远
在都城的皇帝,他也是一个小小的土皇帝。这点和近代西方的地方民主自治之制度设
计,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民主
选举地方长官的制度含义,在于剥离了地方长官和中央长官的从属关系,使地方制度
能够在较多方面摆脱中央的摯肘,从而也在较多方面能为本地各方利益服务。虽然一
个西汉太守和一位纽约市长在观念和价值取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地方长官能够长
期执政,中央对其具体政务的影响较弱,对于短期政绩不太关注,所以还是让两汉出
了不少有作为的太守。太守能够有所作为,既能对地方治理有所裨益,当然也能造成
很多伤害,所以两汉时期酷吏也多,但对于中央来说,一个有作为的太守却并不让人
放心: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之强盛,与太守之传统势力,存在不可忽视的联系;
而唐代藩镇之祸,则是又一例证。
当然,两汉时太守权力很大,并不意味着中央对他们没有约束,实际上,这种约束力
在制度上是越来越强,以至地方吏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治民”问题,而是以“治官
”为中心。从两汉到明清,地方官员权力受到多方削弱。一是地方行政层级越来越细
分,中央对地方在纵深上的触及是越来越深入,即使小小的县令,在名义上也要求由
皇帝来任命;二是行政区域上越来越狭窄。“汉时太守,其管辖之地,较后世为广阔
”(337页,陈登原,同上),而后至明清,则以州县为基本行政单位,其数字和地
域大小,则越来越成反比趋势;三是地方长官的权力渐次受到削弱或者剥夺,地方官
员无法独断专行,这其中又有两点原因:1)是地方权力被中枢所收回,2)是同等权
力有越来越多的地方长官所行事,而地方吏治的问题,则基本上变成一个监察和人事
问题,“治民”倒反而在其次了。
如此之变化,在于强干弱枝,免除地方尾大不掉、渐成威胁中央的势力。然而,如此
行政细分和地方权力的削弱,又造成诸多问题:一是使得治理事权向下倾斜,作为最
为基层的地方长官,县令的职责就相对重要,“唐、宋已降,虽有府州以统县,有禀
承稽核之任
,而诛赏废置之权不得而专,县令皆可自行其意以令其民,于是天下之治乱,生民之
生死,惟县令贪廉是视,而县令之重也甚矣” (《读通鉴论》卷二十二,660-661
页),这对于皇帝来说,监察一千个县令显然比监察一百个太守更为繁重;二是,与
此同时,中枢却仍然只有一个,这就势必造成对地方基层长官的监察,在事实上又不
得不设置更多较高一层的行政级别来加以执行,如此,就造成“夫县令之任重矣,而
其秩则卑”,权力和责任越来越不对称;三是,由此而扭曲了地方吏治的根本问题—
—“治民”,而变成了“治官”,这是舍本逐末的结果。中枢收回地方诸多大权并对
地方长官施加诸多限制,本来是为了防止地方坐大,威胁中央,但却走过头了,反而
掩蔽了地方吏治的“治民”责任,得失相较,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直到当代,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老问题,似乎还在继续蔓延,新中国成立之后,
地方基层又深入到乡(镇)一级,比之传统,问题更为突出。曹锦清就曾详细说明当
代中国“中国地方政治与行政管理存在的三大问题”时,其中第一问题就是当代地方
行政体系中“管理层次太多。从省、市、县到乡(镇)、村共计五层,能否减去两层
?在此五层中,直接管理民众的只是乡、村两层,其上三层只是管“官”的。亲民之
官,位卑而权轻;管官之官,位高而权重。故而亲民之官主要对上负责,很少有可能
对下负责。”(《469页,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
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9月》)
这样看来,古今确实都存在地方吏治的问题,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似乎也成
为必需要面对的问题了,然而,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注:《读通鉴论》,【清】王夫之,中华书局,1975年版
本文作者:潘忠伟
--
FROM 166.111.62.49
大哥,转载能不能标个出处啊,这是当年原发在reader版的吧
【 在 Anjuny (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大作中提到: 】
: 地方吏治的困惑(上)——读《读通鉴论》有感之五
: 地方吏治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大问题,几乎所有王朝都曾在此失足,从而最终酿成无可
: 挽救的灾难性后果。当然,我应该承认,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是故意犯下这些断送祖宗
: 基业的错误,所以多多少少会把地方吏治当成一个“非人力所能及”的大问题来看待
: 。历史之所以让我痴迷,大概也在于此吧。
: 在地方吏治这个问题上,汉代给我的感觉是最好的,因为这一段时间有作为的名太守
: 很多。虽然这一时期酷吏也不少,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太守还是让人感到是充满
: 生气和个人魅力的地方长官。造成这一现象有很多原因,比如王夫之所说的,“汉之
: 太守,去古诸侯也无几,辟除赏罚兵刑赋役皆得以专制” (《读通鉴论》卷二十二,
: 660-661页),皇帝赋予地方的自主权力很大,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作为;另外,“汉
: 时属吏,对郡守犹有君臣关系,如为之报仇,如为之作代,如为之护丧,此盖隶属关
: ...................
--
FROM 166.111.68.91
我从作者的主页上转的
网站上他说保留著作权
因此最后帮他署了名字,没有侵犯版权,呵呵
【 在 wizard (请保持沉默)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哥,转载能不能标个出处啊,这是当年原发在reader版的吧
--
FROM 166.111.62.49
。。。哦,好吧,这个家伙,原来还有个窝点啊
【 在 Anjuny (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从作者的主页上转的
: 网站上他说保留著作权
: 因此最后帮他署了名字,没有侵犯版权,呵呵
--
FROM 166.111.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