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地方吏治的困惑(下)——读《读通鉴论》有感(zz)
此文行文含混,重点不明,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地方区划大小、选官制度、监察制度都
杂糅在一起,面面具到而又面面不足,不知想论何事
就几个具体问题而言,此文说加强地方权力有利避险,这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观点。但我觉
得其论证论据都还不充分,理论上说,分散可以减少风险,但是不能改变期望值。也就是
说,地方分权可以使得全国不至于全好全坏,而是有好有坏,其平均值应该跟集权情况下
的期望值相同。除非地方分权有其他的优势。一旦有险,坏的地方垮掉了,好的地方能独
存么?而且,分权之后资源也随之分散,力量聚积不起来,分散风险的优势能抵消这个缺
点吗?即使不谈这个观点正误,此文举的例子也很不恰当。自太平天国之后,清朝地方督
抚权力相当大,已隐然有后来军阀割据之势,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几个督抚推行起
来的。八国联军侵华之役,东南3督竟能搞东南互保,置身战事之外。这样的权力还不够分
散吗?
又如作者反复强调分权的弊端在于会产生一些“酷吏”,并举两汉为例。我不知道作者究竟读过“酷吏列传”没有。似乎作者对于酷吏的理解完全是出自字面上的,以为酷吏就是对老百姓残酷的官吏。实际上远远不是这样,两汉时期很多所谓的“酷吏”其实都是很有能力的行政官员,只不过他们的施政方针不完全符合儒家的理想罢了。有这种“酷吏”做太守,我以为是当地百姓之福。
再说此文谈到县令作为管民之官,责重而位低,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同时认为现在的政府
机构进入乡一级,行政区划太小,管民之官位置更低,从而更加不合理。这个问题不是由
他的这种理想来决定的,而是由官员进行行政管理的能力和职责来决定的。中国如此之大
,而一个官员的行政能力又有限,这就直接决定了管民之官的地位不可能很高。道理很简
单,基层官员管不了比一个县更大的地方,而中国又有数千个县之大,中央也不可能直接
管这数千个县的县令,因此县之上必然还要有更高的行政区划,而且不只一级,县令只能
是卑职。而且,加强县的权力,必然导致削弱市(州、郡、府)和省(路、道、镇)的权
力,很可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办法,作者在这里有自己打自己耳光之嫌。至于今日政府
机构较古时庞大,这是由于政府承担了更多的职责造成的。古时的县政府,主要就是负责
一下司法。连钱粮兵役都是由下面的乡绅代办的。政府的服务职能极差,而且让乡绅代办
也留下很多弊端。今天无论如何不可能这样。当然,现在政府机构有没有偏大,行政区划
有没有偏小,都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像作者这样武断的论断,我是不敢苟同的
【 在 Anjuny (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大作中提到: 】
: 地方吏治的困惑(下)——读《读通鉴论》有感之六
: 应该承认,只要不太胡涂的皇帝都相当重视地方吏治,比如王夫之谈到,“明帝永平
: 三年,以左冯翊郭丹为司徒,郡守入为三公,循西汉之制也,而尤不待内迁而速拔之
: 以升。”(160页)但这种重视有时候反而会连累整个朝廷,王夫之就对此表示不满
: ,三公是举大纲、坐而论道的,而郡守则是要执行具体政务的,他不能“以郡守织悉
: 必察之能,赞君道而摄大纲,则琐细而亏其大者多矣。”(《读通鉴论》卷七,160
: -161页)看来,地方吏治还不同于中央的政务,所以从地方选拔官员到中央担当朝
: 廷重臣,王夫之是不太赞同的,所以他说,“是道也,以奖郡守,使劝进于治理,重
: 其权而使安于其职则得也;若以善三公之选,则有不贵于此者”(同上)。
: 不仅地方吏治与中央朝政有所差异,而且对于各地的地方吏治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
: ...................
--
修改:napolen FROM 217.43.82.58
作者愿意坐下来认真的讨论,这是很好的,大家可以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作者的一个重要缺点,在我看来,是论点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不仅仅是论据不够,不恰
当,在论证方面也有不足。譬如作者说地方分权“一是对地方有利,二是对中央有利”,
究竟怎么个有利法,没看到明白的论证。作者又说“如果我不能说明我的观点,那就不妨
直接用美国的联邦制来表明我的观点,那是再恰当不过的。”如果作者对于自己的观点前
因后果都搞明白了,逻辑关系都理顺了,怎么会不能说明自己的观点呢?以事实来佐证固
然是一个常用的办法,但这不能代替自己的论证。而且这又是一个只有论点没有论证的例
子,美国的联邦制怎么就能表明作者的观点了呢?作者对美国的联邦制吃透了吗?如果吃
透了,为什么不详细说一说呢?
作者说,西汉经历七国之乱而未倒,唐历安史之乱而尚存,是地方分权的缘故,又举张巡
为例,说明若不是地方分权,就没有能力支持这么久。我却以为,若不是权力分散,让地
方坐大,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压根就不会发生,更提不到什么中央政府还能不能生存的问
题。至于张巡守睢阳的例子,如果只是这个例子而不另加论证,我看不出能说明什么。襄
阳坚守5年多,钓鱼城坚守了36年,松锦之战,锦州围城也有两年多,难道南宋明朝都是地
方分权不成?
作者说晚清的分权不算真正的分权,是“畸形”的,权力“缺乏制度保障”,所以不能算
数,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晚清督抚的权力,不能说没有制度保
障,至多是没有在法律中明文写出而已。中国古代行政,一向讲究一个惯例。这个惯例的
力量,常常比法律要大得多。譬如明代的大学士,本来不过是秘书性质的五品小官。随着
情况的变化,这个小官竟然成了宰相。虽然在法律上,大学士还是个小官,但惯例已经赋
予了大学士宰相的权力,没有人——包括皇帝在内——能够无视这种权力、这种惯例。在
这个时候,惯例就已经成了制度,只不过是没有写入法典的制度。督抚的权力就是受到这
样的制度保障的。退一步说,就算督抚权力没有保障,为什么这种权力就起不到分散风险
的作用了?作者没有任何说明。稍微具体一点的一个例子是说“督抚也没有久任之心,故
短期利益”。就以东南互保的三大总督而言,两江总督刘坤一自光绪5年调两江起,至东南
互保时已连任20多年,中间仅在甲午战争期间一度赴山海关督师、湖广总督张之洞自1889
年署总督始,至东南互保时也已12年,中间仅甲午战争期间补刘坤一缺调署两江,至1906
年入朝为止,任职湖广共17年、两广总督李鸿章算是个新人,任职两广不久,但是他在直
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也达25年之久。任职动辄十几二十几年,还不算久任吗?美国一个州长的任期又有多久?
我并不是说作者的观点就一定不正确,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但是,就作者这些论据论证来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希望作者能够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和逻辑,拿出更有力的东西来
【 在 Emprieo (师傅歌手说,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睿智的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 此文行文含混,重点不明,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地方区划大小、选官制度、监察制..
: 杂糅在一起,面面具到而又面面不足,不知想论何事
:
: 潘按:你说的看法,至少表明你也在思考,我接受你的批评。也同时希望我自己以后..
: 有进步吧。至于你说的一些想法,我很同意,只不过有几个小问题,需要做出一些解..
: 有一些困惑,也希望能有更好的交流。
:
: 就几个具体问题而言,此文说加强地方权力有利避险,这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观点。但..
: 得其论证论据都还不充分,理论上说,分散可以减少风险,但是不能改变期望值。?.
: ...................
--
修改:napolen FROM 217.43.82.58
票拟权是习惯形成的,正式制度里没有,至于朝班位次更是典型的惯例了
其实内阁的地位并没有超过六部,至少没有超过吏部。明朝惯例,吏部尚书不得兼大学士
(只有极少数例外),就是怕两个大权由一人掌握
【 在 HansSachs (纽伦堡的师傅歌手——明道风度伊川气象)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学士的票拟权应该写入制度了吧?另外朝班位次在嘉靖之后是排到尚书之前了
:
: 【 在 napolen (三次苏联英雄胜利勋章获得者苏联元帅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作者愿意坐下来认真的讨论,这是很好的,大家可以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 : 作者的一个重要缺点,在我看来,是论点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不仅仅是论据不够..
: : 当,在论证方面也有不足。譬如作者说地方分权“一是对地方有利,二是对中央有..
: : 究竟怎么个有利法,没看到明白的论证。作者又说“如果我不能说明我的观点,那..
: : 直接用美国的联邦制来表明我的观点,那是再恰当不过的。”如果作者对于自己的..
: : 因后果都搞明白了,逻辑关系都理顺了,怎么会不能说明自己的观点呢?以事实来..
: : 然是一个常用的办法,但这不能代替自己的论证。而且这又是一个只有论点没有论..
: ...................
--
FROM 217.43.82.58
好啊,以后有新东西再来讨论。
这文章是你写的吗?
【 在 Emprieo (师傅歌手说,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睿智的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你是对的,我错了。以后再讨论吧,如何?
: 【 在 napolen (三次苏联英雄胜利勋章获得者苏联元帅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作者愿意坐下来认真的讨论,这是很好的,大家可以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 : 作者的一个重要缺点,在我看来,是论点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不仅仅是论据不够..
: : 当,在论证方面也有不足。譬如作者说地方分权“一是对地方有利,二是对中央有..
: : 究竟怎么个有利法,没看到明白的论证。作者又说“如果我不能说明我的观点,那..
: : 直接用美国的联邦制来表明我的观点,那是再恰当不过的。”如果作者对于自己的..
: : 因后果都搞明白了,逻辑关系都理顺了,怎么会不能说明自己的观点呢?以事实来..
: : 然是一个常用的办法,但这不能代替自己的论证。而且这又是一个只有论点没有论..
: : 子,美国的联邦制怎么就能表明作者的观点了呢?作者对美国的联邦制吃透了吗?..
: ...................
--
FROM 217.43.82.58
参考朱东润“张居正传”,里面对内阁制度有详细论述
【 在 HansSachs (纽伦堡的师傅歌手——明道风度伊川气象) 的大作中提到: 】
:
:
:
:
: 朝班位次至少在宋代是制度,发布过几次规定进行过修改
:
: 明代内阁与六部的相对地位高下总要有个准则才好比较,否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永远..
:
: 【 在 napolen (三次苏联英雄胜利勋章获得者苏联元帅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 票拟权是习惯形成的,正式制度里没有,至于朝班位次更是典型的惯例了
: ...................
--
FROM 217.43.82.58
你这种观点几乎适用于一切问题
因为如果问题的两方面中,一方面绝对错误,没有任何好处的话,那么这方面自然不会有
人支持,就会自己消亡,也就不存在问题了。只要问题存在,就说明不是一方面越多越好
,就有一个平衡的问题
不过正因为这个观点的普适性,如果不加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本身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 在 kanneiren (飞鹰)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强本弱末还是强本弱末都是不行的,关键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取得平衡,..
: 个平衡太难把握了。
: 【 在 napolen (三次苏联英雄胜利勋章获得者苏联元帅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作者愿意坐下来认真的讨论,这是很好的,大家可以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 :
: : 作者的一个重要缺点,在我看来,是论点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不仅仅是论据不够..
: : 当,在论证方面也有不足。譬如作者说地方分权“一是对地方有利,二是对中央有..
: : 究竟怎么个有利法,没看到明白的论证。作者又说“如果我不能说明我的观点,那..
: : 直接用美国的联邦制来表明我的观点,那是再恰当不过的。”如果作者对于自己的..
: : 因后果都搞明白了,逻辑关系都理顺了,怎么会不能说明自己的观点呢?以事实来..
: ...................
--
FROM 217.43.82.58
书办/衙役是政府的办事人员,当然要参与钱粮兵役业务,但他们的角色跟代办的缙绅是不
一样的
宗族不知你指得什么?
【 在 Greenland (苍野)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政不得罪巨室……
: 代包钱粮兵役地方代办的除了绅衿,还有宗族、衙门书办/衙役等吧?
:
: 【 在 napolen (三次苏联英雄胜利勋章获得者苏联元帅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 此文行文含混,重点不明,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地方区划大小、选官制度、监察..
: : 杂糅在一起,面面具到而又面面不足,不知想论何事
: : 就几个具体问题而言,此文说加强地方权力有利避险,这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观点。..
: : 得其论证论据都还不充分,理论上说,分散可以减少风险,但是不能改变期望值。..
: : 说,地方分权可以使得全国不至于全好全坏,而是有好有坏,其平均值应该跟集权..
: : 的期望值相同。除非地方分权有其他的优势。一旦有险,坏的地方垮掉了,好的地..
: ...................
--
FROM 217.43.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