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原创】刘备伐吴的决策考虑
很多人以为刘备伐吴,是其重大战略失策,并为诸葛亮不能谏止刘备而感到遗憾。我并不这么认为。
下面是赤壁之战后,从刘备夺益州到刘备死的年表。
214年5月: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征张鲁。
11月:张鲁降曹操。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曹操称魏王。
217年2月: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三国志·吴主传》)
218年: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1月:曹操病亡。
10月:曹丕称帝,建魏国。孙权向魏国称臣。
221年4月:刘备称帝。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孙权称吴王。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4月: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可以看到,从214年到221年伐吴这八年间,三国形势如下:
1. 蜀国,总的处于上升期,刘备从一无所有到称汉中王、称帝;地盘最大占有荆州、益州和汉中;并且在态势上,首先刘备在汉中打败曹操,然后关羽在荆州水淹七军,蜀国对魏国处于战略进攻阶段;虽然失去了关羽、荆州,但是蜀国的骨干力量还在,而且关羽败于吴国的偷袭和两面夹击,很难让刘备因为关羽之败,就认为自己处于战略被动地位。相反,总结这八年,蜀国是魏蜀吴中,军事斗争最主动的。
2. 吴国,事业处于停滞,孙权先在合肥败于张辽,又在濡须口败于曹操;从赤壁之后的战略主动,逐步变成向曹操修好、向曹丕称臣;在刘备伐吴前,除了吕蒙偷袭关羽得手,孙权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战绩,在刘备伐吴前,吴国大将周瑜、鲁肃、吕蒙都已经死掉。总的说,吴国虽然地盘增加,但是军事实力并不被人看好。
3. 魏国,事业处于下降期,最重要的事情是曹操死了。在曹操死之前,先在汉中丢给了刘备,大将夏侯渊被斩,后在荆州困于关羽,大将于禁被擒,以至于有迁 都之意,虽然在孙权方向有所进步,地盘总的是减少的。而曹操一死,曹丕的能力就大不如曹操,所以魏国处于战略被动阶段。
三国关系如下:
1. 219年7月关羽破于禁到221年刘备伐吴,蜀国成为三国中军事战斗力最强、最有侵 略性的一方,这个态势在关羽兵败后下降,于刘备兵败后终止。
2. 在这个阶段,由于蜀国强势,逼迫魏国和吴国关系迅速走进,以至于孙权向曹丕称臣,形成了魏、吴夹击蜀国的态势。
3. 曹操和刘备,在意 识 形 态方面,是敌 我 矛 盾,不可能缓和。孙权夺取荆州并杀害关羽后,刘备和孙权的矛盾不可调和,即便是刘备愿意修好,孙权也不会相信,孙权向篡汉的魏国称臣,就表明了这个立场,刘备也无法和魏国的臣子和好。
伐吴前刘备的政 治理想是:
1. 终极理想,统 一天下,光复汉室;
2. 底线是,捍卫住益州、汉中,扭转失去荆州的下降势头。
那么,刘备有四种选择:
1. 闭关自守;
2. 联吴伐魏;
3. 以益州、汉中为地盘,从凉州、雍州伐魏;
4. 伐吴。
第1种选择,缺点非常明显,那就是蜀国地盘小,长期抗 战能力差,闭关自守的长远结果,就是坐以待毙。所以,即便刘备死后的诸葛亮、姜维,都没有选择这个选项。
第2种选择,很多人讨论,而且诸葛亮后来也采用了这个策略。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个选择对刘备是不现实的,原因如下:
A. 吴蜀以联手的方式北伐,由于合作上不能统一协调,而且利益上各有各的考量,比起吴蜀统 一为一个国家(比如刘宋)北伐来说,成功概率很小,后来诸葛亮和孙权的联手北伐也证明了这一点;
B. 即便蜀国想联合孙权,刘备活着本身就是一个不能越过的障碍,刘备称帝就是要统一天下的(诸葛亮也劝进了),孙权夺了荆州,打乱了刘备统一的《隆中对》的统 一部署,孙权能够信任刘备么?孙权敢和刘备联合么?孙权做出向曹丕称臣的决定,就是认为刘备的威胁比曹丕大,这种情况下,孙刘联合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当政,孙权才能放心结盟。
第3种选择,这其实也是诸葛亮后来的实际做法,但是很显然,魏国还是要比吴国难打,而且在没有吴国结盟的情况下,攻击魏国,不能保证东线的安全。
第4种选择,就是伐吴。这种选择,有四种结果,
A. 伐吴胜利,统 一南方。这种情况下,搞定曹操 死后曹丕当政的魏国,在刘备看来,应该相当容易。这个结果,对刘备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是他统 一大业中的重要进展,而且可能性比较高。
B. 伐吴部分胜利,夺回荆州。这种情况下,至少扭转了战略下降势头,为以后的进取打下了基础;这个结果对刘备也是乐于接受的。
C. 伐吴失败,益州、汉中没有损失。这种情况下,虽然失败对国家影响很大,但是没有伤到蜀国的根本,所以并不是不能接受;
D. 伐吴失败,魏国攻入汉中,或者吴国攻入益州,蜀国有亡 国的危险。根据之前三国实力的比较,以及对曹丕、孙权的鄙视,而且诸葛亮还坐镇益州,刘备认为这种可能性应该是很低的。
此外,为了统 一,比较刘备伐吴和诸葛亮伐魏,可以看到优劣很明显:
1. 吴国比魏国弱;
2. 荆州是刘备经营多年的地盘,很多人感恩刘备,怀念汉朝;而诸葛亮打凉州,就没有这好的群 众基 础。
3. 刘备伐吴,蜀国是报仇之师,士气很高;
4. 刘备比诸葛亮实战能力强很多;
5. 刘备手下的人才都还没有老死掉;
可以看到,如果蜀国想统 一天下,那么由刘备伐吴,进而北伐,是最可能的选择。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都不能成功,那么,蜀国就永远丧失了统 一的机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刘备还活着,而且没有放弃统 一天下的理想,那么为了4A和4B两种结果,冒着可接受的4C、4D两种风险,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伐吴的进展表明,除了陆逊这个意外因素,伐吴过程基本和刘备的设想符合:
1. 曹丕没有动作,至少没有伐蜀,这是最大的风险,事实证明,曹丕确实比曹操弱智很多,曹丕幻想能够坐看两虎相斗,以收渔翁之利,最后什么也没有捞着;刘备赌曹丕是个傻瓜,赌对了。
2. “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马良联络后,“咸相率响应”,群 众 基础良好。
3. 吴国大部分将领不及刘备,初期军 事进展顺利,很多吴国将领的对策也不足以应付刘备;
4. 孙权也很不自信,以至于要“遣书请和”。
可以看到,刘备伐吴,总的说,是一个基于“终极统 一”目的的,非常理性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带来的受益很大,而失败的风险较小,而且带来的损失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 所以,刘备选择“灭吴伐魏”,而不是“联吴伐魏”,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君主,做出的正确选择。刘备赌曹丕不会伐蜀,也赌对了。而让刘备认为自己会败于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手下,就太强人所难了,孙权之前的战争成绩也很难让刘备做出如此悲观的判断。
诸葛亮反对伐吴,显然是担心:1. 曹丕同时伐蜀;2. 吴国打不赢。 那么,第1 种担心,被证明是多余了;而面对第2种担心,那么刘备就会问,我要统 一,如果连孙权这样老打败仗的笨蛋都搞不定,还伐什么魏呢?
世事难料,曹操没有想到败给周瑜,刘备也没有想到败给陆逊,但是为了防止那种自以为是的“事后诸葛亮”,让我们仔细研究刘备的决策过程,我认为他的这个决策还是比诸葛亮高出一筹,不愧为“枭雄”二字。
--
修改:newmorning FROM 166.111.50.*
FROM 166.111.50.*
觉得你对三国的实力对比有一个根本性的误判。你只看到动态上蜀汉似乎成长得较快,但却忽视其静态实力始终处于劣势的事实。而且就是从动态来看,荆州之失对蜀汉也是一个伤筋动骨的重创
彝陵之战中,蜀军出动4-5万人,吴军出动约5万人,双方兵力其实是相当的,甚至吴军要略占优势。加之吴军占有地利,蜀军要短期取胜是很困难的。考虑到吴国人口和经济实力要远胜蜀汉,后劲更强,双方如果进入持久战,则最终吴军会占优势,而曹魏更有可能乘机跳出来摘桃子
至于曹魏,不论在哪一阶段,其实力都要远远大于蜀吴之和。
所以从力量对比的角度来看,刘备要一举灭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想要取得一些战术性的胜利,也很困难。需要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而此时蜀军的谋臣宿将大多不是已死就是留在后方,刘备自己虽然久经战阵,但战术指挥能力并不高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蜀军在指挥能力上能够占优势,从而克服实力的不足。
因此,彝陵败得如此之惨也许有其偶然性,但蜀军难以取胜却是必然的。
如果刘备对这一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的话,他就会明白同时向魏吴开战最终只会以失败而告终,只不过是败于吴手还是被曹魏拣了便宜的区别罢了。而如果要联一个打一个,不论从意识形态上来看(汉贼不两立),还是从实力上来看(魏强吴弱),都只能联吴打魏。
当然,刚刚在荆州吃了大亏,这口气可能咽不下。那么也可以考虑将政治谈判与军事威胁相结合,摆出决战的架式,占领一些边界地盘,要求东吴退让。但这样做一定要分清主次,最终目的是和而不是战。如果刘备打到彝陵受阻,发现继续前进有困难的时候就就坡下驴,跟东吴谈判的话,相信是可以捞到一些好处的,至少已经取得的地盘可以巩固,还有希望让东吴在荆州部分地区再作一些退让。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人以为刘备伐吴,是其重大战略失策,并为诸葛亮不能谏止刘备而感到遗憾。我并不这么认为。
:
: 下面是赤壁之战后,从刘备夺益州到刘备死的年表。
: ...................
--
FROM 210.83.228.*
呵呵 好久没见你了 还好么?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蜀国的综合实力是三国中最弱的,但是其军事实力在襄樊之战时,达到三国中最强的状态。军事实力方面,刘备的指挥能力强于孙权,并且刘备认为周瑜、鲁肃,包括吕蒙都已经死了,孙吴没有大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蜀汉和孙吴都是5万人,而曹丕又不插手的话,那么显然刘备认为是值得拼一把的。
至于地利,我看要辨证的看,自古灭吴,都是顺江东下,地利上,蜀汉虽然不占优,至少也不是弱势吧。而且荆州还是刘备经营已久的地盘。
此外,就整个三国史来说,从蜀汉失荆州以后,如果不想坐困四川,那么向外扩张,最好的机会,莫过于曹操死了,周瑜、鲁肃、吕蒙死了,刘备还在,刘备手下的人才还在,魏国不插手,刘备和孙权在兵力相近的情况下,进行一次死磕。 不会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遗憾的是刘备的军事失败。
而让人不解的,是诸葛亮反对伐吴,却一心伐魏,如果说刘备的方案还只是风险大一点的话,诸葛亮的方案就是没有可行性了。
另外,要强调的一点是,论者多认为 刘备伐吴是没有自知之明,而诸葛亮伐魏是深谋远虑。我觉得恰恰相反,刘备伐吴,是挑了最好的时机,做了最值得做的事情;而诸葛亮,能力不如刘备(马谡事件可以证明),人才不如刘备,而对手又远远强于刘备的对手,诸葛亮的北伐,才是彻彻底底的瞎折腾。
【 在 napolen (风之高父) 的大作中提到: 】
: 觉得你对三国的实力对比有一个根本性的误判。你只看到动态上蜀汉似乎成长得较快,但却忽视其静态实力始终处于劣势的事实。而且就是从动态来看,荆州之失对蜀汉也是一个伤筋动骨的重创
: 彝陵之战中,蜀军出动4-5万人,吴军出动约5万人,双方兵力其实是相当的,甚至吴军要略占优势。加之吴军占有地利,蜀军要短期取胜是很困难的。考虑到吴国人口和经济实力要远胜蜀汉,后劲更强,双方如果进入持久战,则最终吴军会占优势,而曹魏更有可能乘机跳出来摘桃子
: 至于曹魏,不论在哪一阶段,其实力都要远远大于蜀吴之和。
: ...................
--
修改:newmorning FROM 166.111.50.*
FROM 166.111.50.*
从后来的联营700余里来看,刘备并无灭吴的打算,充其量是夺回江陵而已。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人以为刘备伐吴,是其重大战略失策,并为诸葛亮不能谏止刘备而感到遗憾。我并不这么认为。
: 下面是赤壁之战后,从刘备夺益州到刘备死的年表。
: 214年5月:孙权攻破宛城。
: ...................
--
FROM 211.100.202.*
保守战法不是刘备的初衷,是陆逊坚守不战给刘备造的势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兄果然一语中的
: 不过不论灭不灭吴 刘备的兵力也促使他采用保守战法
--
FROM 124.16.143.*
陆逊坚守不出,刘备也无破釜沉舟之意,形成僵持局面,刘备还想打持久战,
这种态势也不像是要灭吴的架势。
【 在 violiny (皛龘驫) 的大作中提到: 】
: 保守战法不是刘备的初衷,是陆逊坚守不战给刘备造的势
--
FROM 210.72.218.*
刘备伐吴,显然是不忍失去关张之痛。
刘备生而爱人。
刘封之死就可以看出,刘备对关张之失非常痛心。以致不远回成都,在永安常住。
伐吴这问题上,完全是感情用事,没有任何战略考虑。
另:刘备在三国志里,感情用事的地方还少吗?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人以为刘备伐吴,是其重大战略失策,并为诸葛亮不能谏止刘备而感到遗憾。我并不这么认为。
: 下面是赤壁之战后,从刘备夺益州到刘备死的年表。
: 214年5月:孙权攻破宛城。
: ...................
--
FROM 116.7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