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wiki上的关于户口的科普 (转载)
扯淡,世界上至少还有一个日本是有户籍制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户籍制度最早还是向日本学习的结果
【 在 bravery (慢慢来)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rkLife 讨论区 】
: 发信人: formydream (做爱做的事,过想过的生活), 信区: WorkLife
: 标 题: wiki上的关于户口的科普
: ...................
--
FROM 125.34.79.*
你认为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算是“严格”么?别的不说,比起户籍资料的详细程度,
比日本差远了……户籍制度,和以户籍资料为依据、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限制
与歧视政策是两码事,虽然两者经常形影不离,但是不折不扣的两码事。关于户籍
政策的诸多讨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这两者混淆,错误地认为取消了户籍制度
就摆平了后者……殊不知后者并不是前者的“果”,仅仅是借了前者的“壳”而已。
【 在 bravery (慢慢来)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中说的是只有中国等几个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如果抛开“严格”
: 二字,只要有身份证制度的国家都算有户口制度。小日本那个就是户随人走来去
: 自由,不一样的。
--
FROM 125.34.79.*
这种差别就是户籍制度之外的东西造成的,和户籍制度的设计不是一码事。
不要以为打到了户籍制度就能把背后的东西搞定,不可能的——比如说一
个孩子上学的问题,只要说一声户籍制度放开了,这个上学资格的问题立
马就会和户籍脱钩、改成用别的什么类似的玩意来限制、老样子。
顺便说一句:公安部早在十年前就想对户籍制度作改革了……因为不愿意
继续为地方政府顶缸:-)
【 在 bravery (慢慢来)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不是资料详细程度的问题。
: 一个是审批制,一个是登记制。
--
修改:alarm FROM 125.34.79.*
FROM 125.34.79.*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只要还有地区差异、还有因地区差异造成的福利待遇社会
保障方方面面的差异,没有户籍、也会有别的东西扮演门槛的角色。从这个角
度来讲,“消灭三大差别”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必须;但是消除
这种差别、又不远远不是消除条款上的差别这么简单的任务……
【 在 bravery (慢慢来)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是一个意思。
: 现代化国家没户籍管理制度是不可思议的,没这玩艺就不可能有金融行业的现代化。
: 让人难受和厌恶的是那种造成人和人不平等的制度,无论这个制度是什么,叫什么。
: 在自己国家里当二等公民,努力打拚拿“绿卡”实在是太怪异了。
: ...................
--
FROM 125.34.79.*
前苏联是集体农庄
而且,中国用户籍限制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流动是粮食供应出现紧张的产物
需要确保足够的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
【 在 bravery (慢慢来)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苏联是用什么制度解决的这个问题?
--
FROM 125.34.79.*
这种事情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
而且户籍指标这玩意,从来就不是公安机关一家说了算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呵呵,公安部想取消这个
: 下边各级公安局,特别是广大派出所民警,会站出来拼命的……
--
FROM 125.34.79.*
三年困难时期造成粮食供应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盲目
工业化扩张,非农业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农业劳动力投入出现不足,后
来的应对措施就是大量动员城镇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职工返乡落户,同时还临
时性地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垦荒种地(王洪文就被单位派到崇明岛开过几个月
的荒)。当年用户籍制度控制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流动,这是不能忽略的大背
景——其实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背景。
【 在 sayinger (言者) 的大作中提到: 】
: 苏联搞集体农庄,大家都是工人,不像中国二元分化这么明显,而且苏联粮
: 食生产出现问题可以大量从国外采购,一来是人口少,二来工业化程度高有
: 东西换,不像中国计划一旦出问题,农村还可以拿其他东西对付,城市就毫
: 无办法,所以对非农人口抓得这么紧。
--
FROM 125.34.79.*
农业、非农业户籍的门槛,发端于粮食供应出现困难的年代(建国初期就出
现了类似问题,所以很早就出现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和票证制度),到粮食消
费的票证制度被废止、也就形同虚设了。
之所以没有和粮食供应状况的变化直接挂钩同步发展,一方面是政策惯性的
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个门槛的出现、逐渐有粮食供应以外的东西
附加到了它上面——50年代乃至到60年代,在工业化大潮中、伴随着工业生
产规模扩大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农业人口是有不少机会跨地区进入工矿企
业成为非农业人口的(去看看那些三线工矿企业,在当地招收了多少工人,
特别是招收了多少原来是农业户口的工人,贵州那边很多人就是借着这个机
会成功地“跳农门”)。可是到了70年代,由于非农业人口自身的繁衍速度
本身就比较快,城镇自身就存在就业困难,于是这种机会越来越少(农业人
口即使不能在工矿企业就业也可以在家种地,非农业人口一旦无法就业那就
彻底抓瞎,这一点只要眼睛没瞎都看得出来)——等于说农业、非农业人口
之间的门槛增加了新内容。
等到粮食消费票证制度被废除,传统的对非农业人口就业的保障措施被大大
削弱,这个门槛也就逐渐消散于无形中,近两年很多地方干脆取消了“农业、
非农业户口”的区别,统一称为“居民户口”。不过,这个时候依附在户籍
政策这个“壳”之上的,又多了一个叫做“地区差异”的玩意儿……于是,
关于户籍制度的是是非非,依然会balabalabala继续下去:-) 后面这段和本
版主题无关,就不深入讨论了。
【 在 rul (晃晃) 的大作中提到: 】
: 农业提高的一些基础条件
: 化肥 水利建设 农具一样都离不开现代工业的支持
: 但同样发展工业
: ...................
--
修改:alarm FROM 218.240.129.*
FROM 218.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