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以步克骑
一般而言以步克骑难度很高。
但东魏和西魏几十年的争夺,东魏的骑兵却在西魏的步兵进逼下步步后退,终至亡国。
真是个奇怪的现象。
有没有大拿可以从军事的角度,加以分析一番?
--
FROM 203.116.234.*
是这个意思。
但即使就东魏和西魏本身而言,蒲坂、河苑之战,东魏都是惨败。河桥之战,东魏也是先胜(局部)后败(全局),猛将高敖曹阵亡。邙山大战,东魏也是先胜后败,先胜也是因为宇文泰尽留辎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袭高欢,兵力过少。转天,东西魏两军重整旗鼓复战。宇文泰三军合击东魏军,高欢大败,步兵全被俘虏。高欢一时间连坐骑也被射死。之后东魏军虽有反击,但亦不能扭转全局之颓势。
玉壁之战,则更是韦孝宽一生之杰作。由于此战不是野战而是守城,不能严格归入步骑之比较。
若不是东魏富裕,恢复能力强,可能早就被灭了。
曾经纵横北方的六镇鲜卑骑兵,怎么在以步兵为主的西魏军面前,战力如此不堪?奇怪。
【 在 jungleford (風淸揚╬孤城斩菜羊) 的大作中提到: 】
: 估计他想说的是“东魏-北齐”系和“西魏-北周”系
--
FROM 203.116.234.*
完全是感觉,没有查史书。
感觉关中、关西地区的战士吃苦耐劳,但并不以骑兵见称。可能是我印象有误吧。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什么证据证明西魏是步兵为主?
--
FROM 203.116.234.*
有道理,想想东汉末年的西凉兵就是以骑兵为主力,直至解放前青海地区马家军依然强劲。
可能宇文泰收编的是以回人和羌人为主的骑兵部队,和以汉人为主的步兵(韦孝宽坚守玉璧应该是以汉人的步兵为主力吧)。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中地区在北朝羌氐族占人口比例较大,羌汉杂居,游牧半游牧的习俗也较盛,有认为西魏军队收编关中豪强,主要吸收的就是这些人
--
FROM 203.116.234.*
基本可以解释我的疑问了。可能我原来的感觉有误,否则如果西魏主力是步兵,野地浪战,居然能把东魏的六镇骑兵打得狼奔豕突,真是不可想象。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录尚书事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庚戌,太祖率骑六千还长安,声言欲保陇右。辛亥,谒帝而潜出军。癸丑旦,至小关。窦泰卒闻军至,惶惧,依山为阵,未及成列,太祖纵兵击破之,尽俘其众万余人。斩泰,传首长安。
: (此战宇文泰以轻骑六千破窦泰)
: 即造浮桥于渭,令军人赍三日粮,轻骑度渭,于谨等六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队,大破之,
: ...................
--
FROM 203.116.234.*
可能是我最近看“赫连勃勃大王”的《玉体横陈》产生的印象。
里面有一段描写兰陵王高长恭的骑兵突击西魏重甲步兵的情节,还有韦孝宽的玉璧之战。
嗯,西魏应该骑兵也不少,否则玉璧之战也不至于宇文泰援兵一到,高欢即刻退军。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什么证据证明西魏是步兵为主?
--
FROM 203.116.234.*
挖坟党又来了。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中地区在北朝羌氐族占人口比例较大,羌汉杂居,游牧半游牧的习俗也较盛,有认为西魏军队收编关中豪强,主要吸收的就是这些人
在史书里查到一些根据,以下出自《周书》周书卷一、帝纪第一。
==============================
齐神武既破尔朱,遂专朝政。太祖请往观之。既至并州,齐神武问岳军事,太祖口对雄辩,齐神武以为非常人,欲留之。太祖诡陈忠款,乃得反命,遂星言就道。齐神武果遣追之,至关,不及。太祖还谓岳曰 :“高欢非人臣也。逆谋所以未发者,惮公兄弟耳。然凡欲立大功,匡社稷,未有不因地势,总英雄,而能克成者也。侯莫陈悦本实庸材,遭逢际会,遂叨任委,既无忧国之心,亦不为高欢所忌。但为之备,图之不难。今费也头控弦之骑不下一万,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胜兵之士三千余人,及灵州刺史曹泥,并恃其僻远,常怀异望。河西流民纥豆陵伊利等,户口富实,未奉朝风。今若移军近陇,扼其要害,示之以威,服之以德,即可收其士马,以实吾军。西辑氐羌,北抚沙塞,还军长安,匡辅魏室,此桓文举也 。”岳大悦,复遣太祖诣阙请事,密陈其状。魏帝深纳之。加太祖武卫将军,还令报岳。
==============================
这里的“费也头、斛拔弥俄”应该都是关陇一带游牧民族的部众吧?
--
FROM 13.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