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天下之财,国都不藏——读《读通鉴论》有感之八
天下之财,国都不藏--读《读通鉴论》有感之八
唐懿宗时,"庞勋之乱,崔彦曾以军帑空虚不能发兵留戍而起,盖至是而唐之所以立国者,
根本尽矣。"(823页,卷二十七)至于唐代立国的基础,按照船山先生的理解,不仅在于
能够藏天下之财于天下,而且还在于国家正供所得的岁入,也不尽藏在长安一隅,所以安
史之乱,长安虽然涂炭,而东南财赋仍在东南,仍可源源不断输往天子行在。"自德宗以还
,代有进奉,而州郡之积始亏,"而到懿宗时,这种藏天下之财于天下的方法,大概已经没
有了,所以船山先生才如此议论。
"夫财上不在国,下不在民,为有国者之大蠹,而唐养天下之力以固国者,正善于用此。"
(同上)而唐善用此道的总原则,其实也很简单:天下应入府库之财,藏在州府等地而已
。正如船山先生所述,"其赋入之富有,自军府以至于州县,皆有丰厚之积,存于其帑,而
节度、观察、刺史、县令、皆得出纳之权。故一有意外之变,有司得以旋给,而聚人以固
其封守。乃至内而朝廷乱作,外而盗寇充斥,则随所取道因变以输者,舟车衔尾而相继"(
同上)。由此而看,安史之乱猝起,而张巡能坚守睢阳三年。若府库无积储,光凭雀鼠人
肉和坚贞不屈之志,恐怕无法应此仓促之变。
州府有财,其好处不尽在于能备不虞之需,另外,唐代"无孤清之介吏,而抑无婪纵之
贪人"(同上),也与此有关。因为"官用所资,不责以妄支之罪,则公私酬赠宴犒"等等费
用,地方官员能取自府库,这样"守令不致剥农民以召民怨"(同上)。官员有厚禄,又能
让他们取财于府库而不是治下之民,对于传统王朝来说,中央就必须要做到财政岁入的"弱
干强枝"政策,因为中央没有能力约束地方官员及胥吏征收额外税收,只能中央"克己"不可
,不是拿天下之财为天子私产,而是当作与官员共治天下的财政基础。而历代王朝的末世
状况,恰恰相反,除极少数例外(东汉晚期),却与"古代财政制度下'强干弱枝'传统造成
的'加派'激励"分不开(86页,《开启细儒会融的新路》,秦晖,《战略与管理》,2002年
5期)。只要地方吏治缺乏有效的现代法治监督体系,或者中央没有实施有效监控的能力,
要使财赋集中于中央,难免授予地方贪吏加派加征的敛财机会,所以增加中央岁入的政策
,终究是要慎之又慎才能施行。
对于传统王朝来说,尽把天下之财输入中央府库,还有另外一个缺点,也不能不考虑
。梨洲先生批评明代建都北京的失当之处,其中即有这样一点,"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
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燕都之为害也。"(20页,《明夷待访录》之"建都",《黄宗羲全集
》,浙江古籍)今日,我们固然无此问题,但竭天下之财兴造少数都市,尽天下数年之力
而留若干万亿之"优质国有资产",不能说毫无损耗,也不能说无须远虑啊。
注:《读通鉴论》,[清]王夫之著,中华书局,1975年。
--
FROM 202.112.90.19
这篇文章比你第一篇质疑要好多了,呵呵,至少有理有据,鼓励一下。
另外,还有一些讨论,在ytht上的history版,也可以做一些参考的。
另:我完全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比我想的要深入很多。
【 在 napolen (三次苏联英雄胜利勋章获得者苏联元帅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概念,一是物理上物资的储存地点,二是经济上物资的所有权,而作者
: 和作者的引文似乎都没有区分这两点。
: 文章的前面一半,似乎主要是在谈物资的储存地点的问题。是征收上来的财富,集中储存
: 于京师还是分散储存于各地的问题。从规避风险上来看,自然是分散储存较为适宜。隋朝
: 将大批粮食集中储存于几个粮仓,结果一旦丢失就会损失巨大。但是,要明确的,同时也
: 是作者没有能够明确的,是这个问题跟这些物资的所有权是两码事,因此,跟集权与分权
: 也是两回事。譬如,中央可以把所有财富收上来,然后再储存于各地的仓库之中,这些财
: 富只有经中央授权才能动用。张巡守睢阳可以向中央请示,动用睢阳的中央储备仓库。这
: 样一来,物理的风险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而权力仍然是集中的。
: 后面一半,谈到了一些与所有权有关的东也可以一西。大概是说给地方多分一点税,地方官员想挥
: 霍的话就不用直接盘剥老百姓了,从分的税里面拿就可以了,代价是中央少拿一点。原因
: ...................
--
FROM 202.112.90.19
大哥的极对,但我以前吃过随便发挥的亏,所以就不敢多多议论,只求先理解。
从小弟个人的倾向来说,我很佩服汉学的笃守风范,可能这也影响我的学习态度吧。
以后我写读后感,还希望大哥继续给予指教,这样,我的收获也很大的。
共勉。
【 在 napolen (三次苏联英雄胜利勋章获得者苏联元帅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跟兄这样诚意讨论问题的人讨论,感觉很畅快
: 看了兄这两篇文章之后,有一点感想想讨论一下
: 感觉兄读书的态度,学习有余而批判不足,对先贤的论断,基本上是全盘接受,只是自己
: 再加些注解而已。
: 我认为这样的态度是不够科学的,对先贤的论断,我们应该是在批判的前提下学习,一定
: 要有自己的观点。
: 首先,先贤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更何况先贤一个个著作等身,又是诸子百家、
: 五花八门,一个人精力有限,哪能样样精通?言多必失,缺点错误肯定是少不了的。
: 再则先贤的知识范围有限,远远比不上我们今天。与先贤比起来,我们多了整个西方的知
: 识体系再加上几百年的历史经验,应该知道的比他们多才是。以兄的文章为例,王夫之可
: 能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所有权,更提不上物资的储存地点和所有权有什么差别。同样,王
: ...................
--
FROM 202.112.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