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明末天下真的不可收拾了么?
由于讨论袁崇焕的原因,看了下《崇祯实录》,漫卷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崇祯竭力补救,最终仍是败局难回。 当然,失败者总是收到最多的责难,从行事到做人,果决可以被说成独断,慎思可以被说成优柔。 不过总体而言,崇祯定是殚精竭虑来想办法的,而且朝廷中群臣也肯定是把一般的办法都想到的,只是这些办法都没有管用。
但问题在于,李自成、皇太极又如何呢?
李自成从零起家,带领的是一群农民,四处被追剿,为什么李自成的军队反而越打越强呢,他为什么能够有兵员、有粮草呢?他的兵为什么就比崇祯的官兵能打仗呢?
皇太极打仗,怎么就不愁没有军饷呢?为什么皇太极就能得士兵死力呢?
不论如何 崇祯手中的资源,肯定比李自成起家时,以及皇太极在辽东的资源多啊。
我想崇祯一定有大的战略盲点或局限,才会如此。
想来有一些原因,可能是崇祯的盲点:
1. 仁政思想。看崇祯所想,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自己省点钱,如果有可能,减轻下老百姓的负担。可是崇祯尽力之后,又得到什么呢?还是民怨载道,群贼四起,官吏士绅离心离德。老百姓因为崇祯征收兵饷而不满意,可是比李自成屠城、皇太极屠城时又如何呢? 围北京的时候,崇祯向臣下要钱,臣下只给了一两万两,可是等到李自成来了,把那个臣下一拷掠,竟然弄到十几万两。崇祯如果不是对臣下采用求情的方式,而是用拷掠的方式,还会没有钱么?
2. 养兵的思想。崇祯为兵饷绞尽脑汁,左支右绌。可是,整个大明朝的国力,怎么也比李自成和皇太极强啊。皇太极的兵饷从那里来?为什么皇太极的士兵就愿意打仗呢?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皇太极、李自成他们只能靠抢东西来生存,打赢了有饭吃,打输了没饭吃。而崇祯对士兵,打赢了还要额外奖赏,打输了有国家赔偿,人自然怕死,因为收入和工作不挂钩,大家当然偷懒。曾国藩在清末,募勇,湘人踊跃参军,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人都因为打仗、杀人致富了。
3. 正统思想。总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主,要为天下负责。而他首要的,应该是保证朱家的社稷。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他该把自己当成一个“国主”,而不是“天子”。这样的话,战略上就会灵活很多。比如迁都问题,对老百姓的赋税问题等。
宏观的说,当大明朝经营不善,行将破产的时候,作为董事长,如果能解放思想,恰当的剥离不良资产,为自己保留一些利益,然后重新开张,也不是不行啊。从崇祯上台,一直到康熙中期,李自成、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哪个人对天下人有崇祯负责呢?可是天下人还是抛弃了崇祯。如果崇祯为自己着想,形势就会好很多。
谈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周润发的《和平饭店》,你为大家着想,可是大家不见得会做一个合理的选择的。
为崇祯计,可以有以下方案:
1. 任用酷吏。以罪治富室、豪强、宗室,籍没其家。以此作为军费。
2. 民间募勇,杀贼所得,一无所问。允许其屠城。
3. 让太子去南京。
这样,或许形势还能弥补。
呵呵,胡思乱想,胡扯一点,大家随便拍砖。
--
FROM 59.66.204.*
你说的几条措施都要通过文官体系来实行吧,但是整个文官体系已经烂透了呀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由于讨论袁崇焕的原因,看了下《崇祯实录》,漫卷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崇祯竭力补救,最终仍是败局难回。 当然,失败者总是收到最多的责难,从行事到做人,果决可以被说成独断,慎思可以被说成优柔。 不过总体而言,崇祯定是殚精竭虑来想办法的,而且朝廷中群臣也
: 但问题在于,李自成、皇太极又如何呢?
: 李自成从零起家,带领的是一群农民,四处被追剿,为什么李自成的军队反而越打越强呢,他为什么能够有兵员、有粮草呢?他的兵为什么就比崇祯的官兵能打仗呢?
: ...................
--
FROM 210.51.183.*
1.你以为明末酷吏还少么?
2.你以为这种人能在明朝存在么?岳飞都活不下去...宋以后的皇帝怕安禄山的程度
远胜于努尔哈赤皇太极
3.不评论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由于讨论袁崇焕的原因,看了下《崇祯实录》,漫卷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崇祯竭力补救,最终仍是败局难回。 当然,失败者总是收到最多的责难,从行事到做人,果决可以被说成独断,慎思可以被说成优柔。 不过总体而言,崇祯定是殚精竭虑来想办法的,而且朝廷中群臣也
: 但问题在于,李自成、皇太极又如何呢?
: 李自成从零起家,带领的是一群农民,四处被追剿,为什么李自成的军队反而越打越强呢,他为什么能够有兵员、有粮草呢?他的兵为什么就比崇祯的官兵能打仗呢?
: ...................
--
修改:liuhen FROM 99.163.118.252
FROM 99.163.118.252
可以参考一下人民出版社的《崇祯传》
崇祯不可谓不勤奋,资源也是有的,他在遗诏里责难群臣误国,但是他的用人策略是
很值得商榷的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由于讨论袁崇焕的原因,看了下《崇祯实录》,漫卷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崇祯竭力补救,最终仍是败局难回。 当然,失败者总是收到最多的责难,从行事到做人,果决可以被说成独断,慎思可以被说成优柔。 不过总体而言,崇祯定是殚精竭虑来想办法的,而且朝廷中群臣也
: 但问题在于,李自成、皇太极又如何呢?
: 李自成从零起家,带领的是一群农民,四处被追剿,为什么李自成的军队反而越打越强呢,他为什么能够有兵员、有粮草呢?他的兵为什么就比崇祯的官兵能打仗呢?
: ...................
--
FROM 203.86.63.*
崇祯的问题,我想吴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1 刚愎自用,揽功诿过。
2 他的“仁政”,到了底层就变形了,这不是他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末期都会面对的问题。简言之,即官僚代理集团和皇帝的利益不一致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依然存在,只是还没那么严重。
3 你以为他还没有任用酷吏吗?多少地方赤地千里,易子而食?不是酷吏,能有李自成、张献忠吗?
4 民间募勇,这在明朝是很犯忌的事情,皇帝不发话,底下的人也不敢作。崇祯也没这个魄力。
5 养兵的问题。左良玉的部队不存在匮乏的问题,因为他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收入和工作应该是挂钩了,可战斗力又如何?
都说大明的国力远强于满洲和李自成,但是正如押沙龙所言,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灵便。军力和国土面积不是一定成正比的。
楼主把明末的问题简单化了。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由于讨论袁崇焕的原因,看了下《崇祯实录》,漫卷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崇祯竭力补救,最终仍是败局难回。 当然,失败者总是收到最多的责难,从行事到做人,果决可以被说成独断,慎思可以被说成优柔。 不过总体而言,崇祯定是殚精竭虑来想办法的,而且朝廷中群臣也肯定是把一般的办法都想到的,只是这些办法都没有管用。
: 但问题在于,李自成、皇太极又如何呢?
: 李自成从零起家,带领的是一群农民,四处被追剿,为什么李自成的军队反而越打越强呢,他为什么能够有兵员、有粮草呢?他的兵为什么就比崇祯的官兵能打仗呢?
: ...................
--
FROM 203.125.197.*
改革币制,取消银本位,挽救通货紧缩,就一切OK了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由于讨论袁崇焕的原因,看了下《崇祯实录》,漫卷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崇祯竭力补救,最终仍是败局难回。 当然,失败者总是收到最多的责难,从行事到做人,果决可以被说成独断,慎思可以被说成优柔。 不过总体而言,崇祯定是殚精竭虑来想办法的,而且朝廷中群臣也
: 但问题在于,李自成、皇太极又如何呢?
: 李自成从零起家,带领的是一群农民,四处被追剿,为什么李自成的军队反而越打越强呢,他为什么能够有兵员、有粮草呢?他的兵为什么就比崇祯的官兵能打仗呢?
: ...................
--
FROM 60.216.238.*
恩 这就是一个历史性局限造成的战略盲点
不过这样搞 会不会出现元朝末年那种迅速的通货膨胀呢? 而且好像明初的时候 也发行过纸币啊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改革币制,取消银本位,挽救通货紧缩,就一切OK了
--
FROM 166.111.50.*
1、李自成军的战斗力并不必明军正规军强。只是明军主力在与清军交战中损失太重。
2、崇祯犯的低级错误太多,随便列几个:
(1)杀袁崇焕,之后被他逼死、下狱的大吏更是多达十几个,其中大多数都是罪不至死。
孙传庭一点小事就被他关了几年,吓得洪承畴宁愿进松山城也不愿逃山海关,连他最
宠爱的杨嗣昌都不得不自杀。
崇祯朝屹立不倒的是温体仁之流,足见崇祯的用人水平。
(2)用洪承畴率明军主力与清决战,又使用一个与洪不合的监军,还遥控指挥,失败是
必然的。
(3)逼孙传庭出关。
(4)碍于面子,不愿迁都南京,等想走,又来不及了。
(5)兵临城下,还用太监守城,结果几个太监都把他出卖了。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由于讨论袁崇焕的原因,看了下《崇祯实录》,漫卷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崇祯竭力补救,最终仍是败局难回。 当然,失败者总是收到最多的责难,从行事到做人,果决可以被说成独断,慎思可以被说成优柔。 不过总体而言,崇祯定是殚精竭虑来想办法的,而且朝廷中群臣也
: 但问题在于,李自成、皇太极又如何呢?
: 李自成从零起家,带领的是一群农民,四处被追剿,为什么李自成的军队反而越打越强呢,他为什么能够有兵员、有粮草呢?他的兵为什么就比崇祯的官兵能打仗呢?
: ...................
--
FROM 61.149.49.*
要是即位之初废除某些税种的情况是真的
那崇祯就是和王莽曹丕差不多的角色了。
明史记事本末-插汉寇边里说他一即位,就废除了每年赏给林丹汗的40w银子
然后林丹汗就带着他的30万熊兵往西边去了。
真是够脑残的。
明的民族问题从一开始就解决的很不好额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由于讨论袁崇焕的原因,看了下《崇祯实录》,漫卷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崇祯竭力补救,最终仍是败局难回。 当然,失败者总是收到最多的责难,从行事到做人,果决可以被说成独断,慎思可以被说成优柔。 不过总体而言,崇祯定是殚精竭虑来想办法的,而且朝廷中群臣也
: 但问题在于,李自成、皇太极又如何呢?
: 李自成从零起家,带领的是一群农民,四处被追剿,为什么李自成的军队反而越打越强呢,他为什么能够有兵员、有粮草呢?他的兵为什么就比崇祯的官兵能打仗呢?
: ...................
--
FROM 211.97.195.*
不一定全用纸币
可以恢复明初的纸币、铜币、银币混合体制
总之不要全依赖白银就好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恩 这就是一个历史性局限造成的战略盲点
: 不过这样搞 会不会出现元朝末年那种迅速的通货膨胀呢? 而且好像明初的时候 也发行过纸币啊
--
FROM 60.21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