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庆祝十月革命91周年 (转载)
其实不用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解释,用吴思的理论就可以。
美国的金融危机和中国封建王朝的治乱循环一样,都是由于企业(王朝)的所有者(股东/皇帝)和代理人(CEO/官僚阶层)的利益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导致的。
而他们理论上的负责对象(消费者、股民/王朝的子民)却无法对他们施加没有任何有效的管制,除了终极手段(金融秩序崩溃、经济大萧条/农民起义)。
当利益偏差达到一定的阈值后,系统开始崩溃。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形成一个新系统(新的金融秩序/新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大家一起打天下或者对上次的系统崩溃记忆犹新,管理者(公司的高级executives,政府各级官僚)还不敢乱来。但时间一久,这些代理人就会认识到“水能覆舟”究竟不是常态,股民、消费者/农民的常态仍旧是一盘散沙、或是适应各种容器的水,于是对私利的追求开始向最大化迈进,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治乱循环。
这个问题,从社会制度上看,似乎是个绝症。
【 在 jungleford (風淸揚╬孤城斩菜羊) 的大作中提到: 】
: 跟大拿的帖子有一点点关联,如果版主认为超范围就删了吧
: =========================================
: 金融海啸的马克思套路解释 [ 唵啊吽 ] 于:2008-10-18 20:37:02
: ...................
--
FROM 13.8.137.*
我说得粗糙了点,这里是吴思的原话:
---
小农经济的分散自给特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以两种形态交替存在:和平生产时期的一盘散沙状态与造反时期的集团状态。这两种状态对统治集团的利害影响在能力和方向上大不相同,因而在相同的几大社会集团的构成格局中,产生了两种大不相同的社会秩序。对造反集团状态的敬畏决定了统治集团对儒家规定的正式秩序的敬重,对一盘散沙状态的轻视又导致了鱼肉百姓的潜规则的盛行。王朝建立初期,农民造反集团的余威尚存,儒家正式秩序实现的程度偏高。承平日久,潜规则在软弱可欺的零散小农的土壤上成长发育,儒家秩序的基本均衡被逐渐破坏。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事情怎么能用“记忆犹新”来解释呢? 因为“记忆犹新”才“不敢乱来”,这个解释太儿戏了点吧。 刘邦建国,这么多大臣造反;朱元璋建国,下了那么大力气也没解决腐败问题;毛泽东建国,还有整风、文革这些事情。现在也不过新中国成立60年不到,从历史上看,也是建国不久,哪里有人“记忆犹新”呢?
--
FROM 13.8.137.*
而且以信息传播程度而言,现代的60年和明代开国60年如何能比?
【 在 yunmz (yunmz) 的大作中提到: 】
: 60年都三代人了,,嗯。。
--
FROM 13.8.137.*
吴思说过农民造反是因为闲着没事做吗?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谁闲着没事去造反呀。在一个朝代末期,土地集中严重,人口过剩,雇工相互竞争,导致地租大幅增加,雇工生活在贫困线上下,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所以一旦有人造反,才能一呼百应,李自成之类的才能成事。 而经过战乱,全国人口大幅减少,土地过剩,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国家只要保持正常的休养生息政策,老百姓自己就可以慢慢的开垦土地,恢复生产,在自己有地种不过来的情况下,谁去造反呢? 清初三藩之乱,闹的那么大,竟然没有推翻清朝,关键还是清朝的人口、土地等结构发生了变化,失去了一点就着的土壤。
--
FROM 13.8.137.*
过于简单化了,但大致上没错。统治集团对统治手法的选择会对他们自身的结局产生影响,这样才有博弈。
---
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决定各种规则的元规则。暴力最强者的选择,体现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不是对正义的追求。暴力最强者甚至可以选择并修改正义观念本身。当然,平民并非不重要。在长时段上,平民的选择和对策,从热烈拥护到俯首帖耳到怠工偷懒到揭竿而起,可以决定暴力竞争胜利者的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决定选择者的兴亡荣辱,从而间接地影响统治者对法规的选择,间接地影响正义观念和统治者对正义观念的选择。
---
简单的例子就是恐龙吧。
【 在 jiang2000 (自强不息,爱我中华) 的大作中提到: 】
: 吴思的这段话基本上可以用历史唯心主义来套:秩序取决于统治集团的意志
--
FROM 13.8.137.*
也是分析了的,清官和贪官的矛盾、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矛盾、皇帝和官僚代理阶层的矛盾、文官集团和太监集团的矛盾,等等。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方面的分析更多些。
两本书的侧重点不同。
【 在 jiang2000 (自强不息,爱我中华) 的大作中提到: 】
: 恰好吴思并没有分析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的种种矛盾冲突,而是看作了一个整体
--
FROM 13.8.137.*
我觉得看完了之后明白了不少东西,你想要的那条线就在那篇《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帝国组织的兴亡条件及其演变》里面吧。
遗憾当然有:病因基本清楚了,但找不到一方良药。
【 在 jiang2000 (自强不息,爱我中华) 的大作中提到: 】
: 并没有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故事很多,观点不少,看完了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想想就是没有能把珠子穿起来的那条线
--
FROM 13.8.137.*
>总之,明朝的倒掉,不是因为李自成一个人下岗的问题;清朝的倾危,也不是因为一个叫洪秀全的没考上秀才的问题。美国这次的麻烦,也不是那些玩金融的人不老实这么简单的。
明朝的倒掉,当然不是因为李自成一个人下岗。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只有一个陈胜吗?
--
FROM 13.8.137.*